Loading...


立会汇报
立会汇报 - 掌握住屋数据 改善居住质素

政府应尽快掌握市民的住屋数据,成立全面的“土地资料库”,并根据统计资料制订相应政策,改善居住质素,还市民一个最基本的居住尊严。

 

本届政府将土地及房屋政策视為“重中之重”的施政,透过多管齐下的措施增加房屋供应,积极帮助市民“上车”。同时亦先后推出多项楼市“辣招”压抑楼价。然而,自2012年至今,本港楼价累积上升约五成,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不但逼近歷史高位,新落成楼宇更以“太空舱”、“劏房豪宅”等奇形怪式相继出现,以致市民居所面积变得越来越小。

 

细单位落成量飈升

根据政府数据显示,最新一手私楼单位潜在供应為93,000个,是自2004年以来最多;自2013年至今,政府累积售出92幅住宅用地,数目远多於2006年至2011年间的54幅住宅用地。在政府连番“出招”下,楼宇供应量确实有所增加,但很可惜,楼宇供应量增加不但无法紓缓楼价升势,反而衍生“蚊型”单位出现,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持续下降,情况令人担忧。

 

近年,本港小型单位佔新楼单位供应量比例大增。在2009年,新落成细单位佔整体落成单位仅5.2%。不过,今年首3季就有约2,500个细单位落成,佔总单位落成量两成叁,数字反映市民寓所越见细小。

 

居住面积不如监狱

行政长官在2013年《施政报告》中及同年3月访问天津时,均提到政府需要透过长远宏观规划,令港人"住得宽敞些"。叁年过去了,情况不但没有改善,现在更有恶化跡象。许多发展商纷纷推出只有百多二百呎的“蚊型盘”、“劏盘”,务求压低购买门槛,吸引市民“上车”,亦可将平均呎价提高,增加利润。最近,更有楼盘的最细单位面积只有128呎,甚至小於一个标準车位。早前,香港中文大学有研究发现,“劏房户”的人均居住面积仅47.8呎,比监狱囚犯仓的人均标準空间49.5呎都不如。对比其他已发展地区和国家,香港人均居住面积的细小程度令人咋舌,更与行政长官的愿景南辕北辙。

 

据统计,私楼的实用面积在过去32年平均只增长6%,本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79呎,比上海、台北、新加坡、东京等亚洲主要城市都要小。在这些城市中,台北的人均居住面积比香港大一倍有多。新加坡虽与香港同為面积较小的城市,但居民的居住环境比香港舒适得多。根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年报,组屋住户人均居住面积可达298呎。现时,不少海外地区都已制订人均居住面积的最低标準,并辅以不同的罚则及诱导机制。例如,英国政府上月初提出订立法定的最低房间面积為不可小於约70呎,否则出租的业主将触犯刑事法例。

 

成立“土地资料库”

目前本港只有公屋才设有人均最低居住面积為75呎的标準,私楼却没有相关限制,以致近年新盘不断出现越来越小的情况。问题的核心在於本港缺乏“人均居住面积最低标準”,政府又没有正视港人居住环境狭窄的问题,直至现在都未见有具体政策出台,连早前发展局公佈《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时提出要令香港变成宜居城市的目标,都没有提及人均居住面积目标。

 

既然政府连整体人均居住面积数据都未能掌握,还谈甚麼制订面积标準,令港人住得更宽敞?有鉴於此,我建议政府应仿效外地,制订最低居住面积。政府亦应尽快掌握市民的住屋数据,成立全面的“土地资料库”,并根据统计资料制订相应政策,改善居住质素,还市民一个最基本的居住尊严。

 

应支持大规模造地

归根究柢,今天本港缺地建屋的困境,源於过去10多年来都没有大型土地发展项目落成。面对庞大的房屋需求,加上造地需时,政府只能利用并非理想及可持续的土地供应模式,例如“改划土地用途”等“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的短期措施。长远而言,政府应支持大规模的土地发展项目,例如新界新发展区、适当地填海造地、探讨郊野公园用地的可行性等,在满足发展需求之餘,还要建立土地储备,让土地供应量可因应市场变化而调节,避免重蹈十多年前停止造地的覆辙。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