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会汇报
立会汇报 - 突破性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

特区政府应彻底解决土地供应问题,因為这其实代表着香港一半以上的各种问题,关乎民心向背和发展前景。

 

土地政策是“万物归宗”政策,无论公共政策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住房问题、宜居问题、民生工程、基建及社区设施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土地供应。解决土地供应问题足以解决香港需面对的一半以上的各种问题,关乎民心向背和发展前景。特区政府应拿出更大的勇气、决心和动力,迎难而上,彻底解决困扰香港多年的土地短缺问题。

 

北部都会区 策略新突破

《施政报告》的最大亮点是行政长官提出将於未来20年间,构建总面积达叁万公顷的“北部都会区”。宏观地看,这不只是為香港谋划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开拓土地、增建房屋、推动创科”叁者於一身的规划愿景,更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推动力。

 

根据《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这愿景估计能开拓约600公顷房屋及经济发展用地、容纳250万居住人口、提供约65万个工作职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双城叁圈”的跨地域规划概念,突破了深港两地固有的行政界线,对推动两地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经济、创科、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合作,极具策略性和前瞻性。事实上,跨地域规划概念是香港回归以来首次提出,行政长官与其管治团队,充分理解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性,敢於以新思维為香港勾划未来蓝图。

 

不过,“北部都会区”是相当长远的规划,未来能否顺利推进、速度是否符合大眾期望,关键则在於政府的执行能力,否则再好的构想都只会沦為纸上谈兵。

 

首先,在交通配备上,“北部都会区”将以铁路為运输系统的主要骨干,其中由落马洲河套区伸延至新皇岗口岸的“北环线支线”,以及港深创科园的对外交通联繫,对於新田科技城能否匯聚人才、提升资源流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香港兴建铁路动輒要花上十多年,工程超支延误屡见不鲜,相反深圳的基建工程速度相当快,“十四五”规划更要求深圳在2025年完成皇岗及罗湖口岸的重建工程,但北环线的支线延伸工程仍未动工,可见两地的发展在现实上存在不少落差,情况并不理想。“双城合作”绝不能只当作口号,政府应尽快改革行政机制及工作流程、精简法定程序,方能跟上深圳的步伐,共同发展。

 

另一个激活“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元素,是要建立完善的创科生态圈和產业链,吸引中外优质创科企业进驻新田科技城,联同深圳科创园区形成產业群,继而引领香港经济转型。就此,政府可以借鑑两大竞争对手新加坡及南韩的措施,例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税务优惠,甚至免费向合资格企业出租用地,以提升创科企业落户的诱因。与此同时,香港应善用自身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与内地擅长转化科研成果互补,抓紧有助本港科研全面发展的重大机遇。

 

研加快建屋 促安居宜居

居住乃民生之本。“住得细、住得贵”是很多香港家庭的写照,人均居住面积仅得约160平方呎。事实上,本届政府一直以迎难而上的态度,尝试解决问题,包括已觅得未来十年用作兴建公营房屋单位的土地、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落实劏房租务管制等。不过,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何时才能“上楼”。未来十年,目标兴建的33万个公屋单位,有叁分二於“后五年”落成,相信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短期仍会破顶上升,房委会和房协必须压缩建屋程序,同时引入崭新的建筑方法,加快建屋进度。

 

在宜居方面,政府已更新《香港2030+》规划策略研究,将人均居住面积目标提升至215至237呎。然而,要使只有百餘呎的“纳米楼”绝迹,除了要恆常在未来卖地计划加入单位面积下限条款,也要研究能否杜绝“纳米楼”出现於涉及“旧契楼”或补地价重建项目。长远而言,政府必须积极造地,推进“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愿景,同时压缩土地开发流程,以及在可行的情况下增加地积比率倍数,以紓解房屋供求失衡的死结,才能达至“面积增、单位增”的双赢局面。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