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会汇报
立会汇报 - 驱动再工业化开拓发展新路向

过去十年,香港的经济增速缓慢,问题癥结在於传统支柱產业增长乏力、经济结构过於单一。特区政府应具备宏观和远大的目光,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深度强化创科產业链,推动“再工业化”发展,长远為本港经济注入新动力。

 

在黑暴、新冠病毒世纪疫症、中美博弈等夹击下,香港自2019年第叁季开始,曾经歷连续六个季度的经济收缩,是有记录以来最长的衰退期。在经济陷入低谷之时,更凸显香港传统支柱產业增长乏力、经济结构过於单一的弊病。香港经济要长久繁荣,应积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优势和机遇,以建基於区内创科產业链合作发展的新思维,加大力度扶助本地“再工业化”发展,為经济增添增长点。在较早前的立法会会议上,有一项主题為“啟动本港‘再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的议员议案,好让一眾关注经济发展的议员发表意见。

 

產业结构过於单一 “再工业化”带动经济转型

近年特区政府推动“再工业化”的定调是“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產為基础,但是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劳动力的先进製造业”,以借助智能生產线,生產高產量、高质量的货品,提升香港製造业的竞争力。当日我在该项议案辩论发言时指出,香港已具备雄厚的创新和科研实力,“再工业化”对於进一步刺激研发需求、推动工业升级转型、培植经济新增长点、创造高端就业、增强社会流动力等,均有巨大潜力。

 

然而,要真正让“再工业化”成為突破经济增长樽颈的动力之一,关键在於要有具策略性的政策规划。政府近年在基建、人才、资金、科研等方面落实不少支援政策,例如推出资助生產商设立新智能生產线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科技培训的“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等。平心而论,这些政策措施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挥上述所提及的潜力,仍有一段距离。為免政府及工商业界对“再工业化”的美好愿景沦為空谈,当局必须以新思维,跟上新形势作出改变。

 

首先,正如我数年前已提出,要成功推动“再工业化”,政府必须拿出应有的气魄,推出更全面的支援措施,包括為企业增聘海内外科研人才提供资金补贴、进一步提升中小企研发开支免税上限等。除了营造友善的创科氛围,当局亦应在重振製造业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引入税务、劳力供应、政府优先採购等便利措施,以增加企业投资製造业的诱因。

 

订立客观指标量化“再工业化”的经济贡献

除了要有更宏观、远大的眼光,当局更宜订立指标,利用数据量化及跟进“再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本地经济贡献。不过,局方早前回应议员要求订定製造业在本地生產总值所佔份额為目标时,仅表示已把相关的绩效指标订定為“扭转其下降趋势”。这个说法显示当局在推动“再工业化”这个议题上,欠缺气魄和视野。我期望不久将来能有一套更全面和客观的指标出台,成為鞭策当局推动“再工业化”发展的动力。

 

善用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协同发展创科產业链

更重要的是,国家於今年叁月发佈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已表明会聚焦提高產业创新能力,深化研发设计、生產製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香港位处粤港澳大湾区之中,特区政府应积极把握资源优势和机遇,以建基於粤港澳大湾区创科產业链合作发展的新思维,审视和调整现行只着眼於纯粹在本地推动“再工业化”的方针。就此,当局应探讨容许企业研发开支扣税安排,适用於企业在内地进行的研发项目;同时利用自身在法治、知识產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為基础科研、中游转化提供出路,推动“再工业化”。

 

科技发展和经济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刀,虽能够带动商机、创造高端的就业机会,但亦使地区之间的竞争愈趋激烈。特区政府必须急起直追,审时度势,不断思考如何让“再工业化”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為香港的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