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会汇报
立会汇报 - 全方位觅地建屋解深层矛盾

社会、经济及民生发展“无地不行”,政府在发展土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上重重挑战,但关键是拿出政治勇气和决心,迎难而上,方能解决土地供求失衡的问题。

 

香港土地房屋长期供不应求,普罗市民的收入增长追不上楼价及租金升幅,令“愈住愈贵,愈搬愈挤”不但成為很多市民的生活写照,亦是困扰港人的头号民生大事。过去数年,面积仅百餘呎的“纳米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甚是不少基层家庭无奈要租住环境恶劣的“劏房”。在七月中的立法会会议上,有一项主题為“全方位增加土地供应”的议员议案,让议员们能在重回正轨的议会上,就土地房屋这个极之重要的民生议题集思广益。

 

土地房屋供求失衡 製造社会深层次矛盾

社会、经济及民生发展“无地不行”,政府曾於2016年发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估算本港长远欠缺1,200公顷土地应付发展。至於由政府成立的“‘劏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则於今年叁月发表的报告,推算本港现时有超过十万间“劏房”、约22.6万人居於其中。土地房屋问题盘根错节,是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开的深层次矛盾,可幸在香港完善选举制度,确立有助理顺行政立法关係、增进政府治理效能的新秩序后,社会可望告别过往的政治泥沼,把精力重新放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议题上。

 

自回归以来,多届政府都竭尽心思解决土地房屋问题,全方位觅地建屋。当日我在该项议案辩论发言时,肯定了现届政府在觅地建屋方面付出的努力,但亦点出一些不足之处。事实上,现届政府的官员在过去数年确实是多管齐下觅地建屋。在觅地方面,当局积极寻求增加土地供应的短中长期方法,例如推展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建议应优先研究和推行的选项,检视多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的棕地群;推出為期叁年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释放新界私人农地的发展潜力;进行中部水域人工岛相关研究拨款,逐步实现“明日大屿”愿景,大规模开拓土地。然而,相比於港人的住屋需求,觅地造地仍然是不够多、不够快。

 

拿出政治决心 加强政策执行能力

举例说,政府两年前宣佈会积极运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适合的土地发展公营房屋,但至今只锁定收回1.2公顷土地、估计只可提供1,600伙,而且估计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相关程序,真正收地发展。在发展棕地方面,当局按初步研究至今锁定了八组棕地、约可提供二万个公屋单位,但预期这些项目需要十年才能竣工。无庸讳言,许多短、中期的选项都要兼顾眾多问题,但政府实际上是有能力和空间可以加快、加大供应,例如减省官僚程序,加快审批规划和发展程序;加快做好安置棕地上仓存物流作业等配套工作。

 

与此同时,根据2020年《长远房屋策略》报告,当局虽然已觅得330公顷土地,兴建31.6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满足未来十年的公营房屋单位供应目标,但首四年(2021/22至2024/25年度)预料只能提供8.97万个单位,往后六年(2025/26至2030/31年度)则提供22.64万个单位,因此估计公屋轮候时间起码要到2026年,才开始有显着改善,未能做到急市民所急。

 

理性审视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屋方案

其实,本港仍有不少土地供应选项值得社会探讨,包括近期社会再掀起讨论、具有相当土地供应潜力的发展生态价值较低的郊野公园边陲用地建议。当局基於过往社会支持度不足,多次表明会在完成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建议优先选项之后,才考虑再展开研究。虽然这项建议的确较具争议性,但面对数以十万计基层市民在新冠疫情下,纵使失业或开工不足,仍然要捱贵租、居於环境恶劣的“劏房”、承受上楼遥遥无期的沮丧,当局是否可以让社会各界在获得充足资讯的前提下,全面及理性地再次审视这个建议?当局应尽快提出具体方案,包括在佔本港四成总面积的郊野公园拨出多少适切的用地、可供应多少公营房屋、对本港生态的影响,来让市民為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选择。

 

说到底,解开土地供求失衡的“死结”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但现实中并无完美、零反对声音的土地供应选项,而当局在发展土地的过程中亦会遇上重重挑战。政府必须展现出政治勇气和决心,迎难而上,方可解决问题,让市民拥有真正的安乐窝。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