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会长专栏
会长专栏 - 善用大湾区腹地发展优势

蔡冠深博士 (第51届会长) 2019年4月

 

大湾区拥有多重优势,可作為本港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腹地,為青年人才带来创业就业机会,支持本港经济民生继续向前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大湾区成為今年“两会”热议的“高频词”之一,本人和各位港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亦十分关注,并提出多项有关提案。当前香港经济增长大致保持平稳,但土地短缺、產业单一等“痛点”仍未得到解决,对本港长远发展造成制约。我们认為,大湾区拥有地域辽阔、產业链完整、市场庞大等多重优势,可作為本港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腹地,為青年人才带来创业就业机会,支持本港经济民生继续向前发展。

 

湾区成港重要腹地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连续叁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总理李克强更表明,要落实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產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两会”已明确表达全面加快落实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讯息。可以预期,今年将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全速落实的关键之年。

 

事实上,大湾区是粤港澳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係的新尝试,也可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多年来,香港受惠於内地改革开放红利,一直保持在金融、航运航空、专业服务等范畴的领先优势,惟產业结构侧重服务业,亦令本港经济易受外围波动影响,长远不利保持国际竞争力。

 

近年,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发展多元產业,致力引领本港经济进一步朝高增值方向转型,為青年创造更多上游机会。香港要发展创新科技、智能生產等新兴產业,始终面对本土市场有限及创业成本过高等限制。反观大湾区人口接近七千万,土地面积是香港五十多倍,不但有助企业以较低的租金及人手成本拓展业务据点,更可提供稳定的客货源供应,支持本港產业扩容发展。

 

开拓创业就业空间

对不少港人特别是年轻人而言,他们尤其可善用国家利好政策,前赴大湾区建立事业阶梯。现时内地已有不少措施便利港人到当地经商就业,早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更宣佈放宽个人所得税的183天门槛计算方法、為境外高端人才提供税负差额补贴、向港澳青年开放广东省创业补贴扶助等多项政策,进一步支持本港透过大湾区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此外,内地院校已為港澳毕业生签发“就业协议书”及“就业报到证”,以便毕业后继续留在当地工作,甚至投考大湾区事业单位的职位。相关便利措施将有助更多青年人才频繁往来大湾区城市群,进行创业就业、投资研发或其他合作项目。

 

我们期望特区政府积极与内地有关部门磋商,研究将税负差额补贴范围扩展至更多专业行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全面专业资格互认等安排,让更多港人港商透过大湾区平台拓展事业。对於在湾区内工作的专业及科技人才,包括聘用的香港员工、外籍员工、拥有境外永久居民身份的员工、归国留学人员等,均可享受税后财政补贴,长远更可考虑给予在湾区工作和生活的港澳人士享有投资、就业、创业、福利等国民待遇。

 

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活圈

大湾区建设也可為社会民生发展带来重大突破。随着居民居住证出台及多个跨境基建项目开通,人流互动成本大幅降低,有助区内居民进一步扩阔区域生活空间,例如香港长者可选择到广东养老,享受当地较宽敞的居住环境和较低廉的物价水平。建议叁地政府加强在社会保障、医疗护理、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包括研究开放长者“医疗券”跨境使用、推动成立“港式医院”及“港式学校”、以学券形式资助香港学生就读指定院校等,携手打造湾区共同生活圈。

 

此外,叁地亦可考虑设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共同制定生态环保标準、合作发展生态科技及绿色金融等,着力协调湾区生态资源利用及整体环境规划,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远而言,香港与湾区其他城市进一步深化融合协作,将有利带动区域经济以至社会民生稳步向前。特区政府、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应积极用好香港的独特优势,把握湾区建设机遇,為本港整体发展开拓更广阔的腹地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