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会长专栏
会长专栏 - 多管齐下开拓土地资源

蔡冠深博士 (第50届会长) 2018年10月

 

特区政府有必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积极增加短、中、长期土地供应,充分善用现有土地资源,并从多方面增闢可发展土地空间,為本港长远发展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土地供应来源。

 

土地短缺问题近年一直困扰香港,对社会民生、营商以至经济持续发展均带来相当影响。中总对此亦十分关注,早前已分别在呈交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意见书及向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直接反映意见,期待当局能多管齐下,加快释放未被善用的土地资源,并透过公私营合作、填海等增加新的土地储备。此外,在大湾区发展新契机下,香港更可探讨与区内城市协调资源运用,共同构建可持续的土地供应模式。

 

公私营合作发展閒置农地

除了房屋供求失衡带动楼价持续攀升,工商界亦一直关注本港高昂的租金令企业经营成本递增,尤其是限制了中小企及初创企业发展空间,减低海外机构来港投资落户的意欲,损害本港整体竞争力。

 

要解决燃眉之急,其中一个可行办法是透过公私营合作,释放由大型发展商持有约1,000公顷的新界农地,以便於短时间大幅增加土地供应。我们认為,特区政府可订立公平、公开及透明的机制,在发展商承担相关补地价开支及建屋费用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土地用途改划、放宽地积比率等各项申请,并提供适当基建设施配套,以助加快释出閒置农地作其他用途。扣除发展商需按协定替政府兴建的公营房屋,餘下的土地既可作私营房屋发展,也可调拨部分作工商物业等用途,配合本港整体发展所需。

 

填海造地增加长远储备

中长期而言,特区政府必须着力建立土地储备,而填海便是最切合本港实际需要又合乎效益的做法。填海既不涉及收回私人土地或安置原有居民等问题,最新的填海技术亦可减低对附近水质和生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填海能够创造大片新地,方便為未来社会发展作灵活而全面的土地规划。

 

事实上,香港山多平地少,多年来均透过填海增闢土地,惟自2001年起填海工程几乎完全停顿,令近年土地供应出现严重落后。要扭转现况,当局可积极探讨於维港以外近岸填海,同时亦应儘快就兴建中部水域人工岛展开可行性研究,落实发展兼具新市镇及商业区功能的“东大屿都会”。配合日后港珠澳大桥、机场叁跑道系统、11号干线等基建项目开通,人工岛将有助加强大屿山与港岛传统核心商业区、新界西及珠叁角之间的连接,并带动大湾区跨境往来互动,强化大屿山作為通往大珠叁角以至世界各地的“双门户”战略地位。

 

区域协作突破资源限制

随着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本港也可藉此突破现有土地限制,联同区内其他城市实现协调发展。例如,特区政府可探讨与深圳、珠海及澳门当局於邻近大屿山分流的桂山岛或其他合适离岛,共同兴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此举不但有助本地港口业转移部分產能及扩大发展空间,香港也可凭藉专业服务优势,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配套服务,推动大湾区成為亚太区高增值航运中心。

 

此外,粤港澳叁地政府亦可研究於无人岛合建垃圾焚化炉,一方面腾空宝贵的土地资源作更有效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也有助改善区内环境质素,构建共同优质生活圈。

 

总括而言,土地短缺问题对经济民生发展造成不少限制。特区政府有必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积极增加短、中、长期土地供应,充分善用现有土地资源,并从多方面增闢可发展土地空间,為本港长远发展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土地供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