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3年2月
香港基建再起动

新一份《施政报告》宣佈兴建“叁铁叁路”,加上规划中的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计划,预示香港未来10至20年将迎来新一轮基建热潮。基建往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到底本届政府推动的多项大型基建及规划,对未来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推动香港更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凌嘉勤:开拓前瞻规划 与大湾区融合发展

长久以来,土地房屋供应短缺问题一直困扰香港,开拓土地亦是歷届政府的首务。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名誉教授、前规划署署长凌嘉勤表示,开拓土地绝非易事,当局必须持之以恆不断进行,决不能再因应短期经济波动而停止造地。他续指,发展局及规划署於2021年10月公佈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最终报告,当中就本地的长远土地需求和供应作出估算,并為香港未来发展制订“概念性空间框架”,并明确提出兴建两大都会区 ― 维港都会区和北部都会区。

 

持之以恆 开拓土地

“这份报告横跨几届政府,其开拓土地的方向甚為一致,未来用地主要来自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接下来最重要是如何落实推展,确保本港持续有土地供应。”凌嘉勤补充,北部都会区的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為指引,其发展规划将与东涌、将军澳相近,其密度较第一代新市镇高,配合工程设计,相关基建将足以支持其发展规模。

 

2021年曾重返政府出任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的凌嘉勤指出,北部都会区的范围内有五条新铁路,其中叁条涉及跨境基建,包括港深西部铁路及北环线等;加上区内以创科產业為发展基础,区内必须建构完整的创科產业生态系统,务求与大湾区保持紧密合作。“北部都会区的区域融合发展将為香港带来庞大的动力和机遇,支持北部都会区与大湾区融合发展,更有利香港更好融合国家发展大局。”

 

发展创科產业 强化湾区合作

凌嘉勤认為,应透过“全愿景主导”开创更具前瞻性及突破性的港深合作模式,从而构建一河两岸的创科產业发展重镇、大湾区跨境互动强度最突出和最便捷的地区,以至大湾区内对创科產业和创科人才最具吸引力的高地。他相信,未来20年北部都会区将成為香港基建及房屋建造活动最活跃和集中的地区,可為年青一代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达致香港四个商业核心区(CBD)的功能协调配合,以“积极保育 城乡共融”及港深“双城叁圈”為基础,协力缔造深具特色的世界级都会景观。

 

突破“南金融 北创科”格局

凌嘉勤又指,香港毋须简单地以“南金融、北创科”的格局进行规划,局限区域发展。随着大量工作职位及居住地方逐步进驻,北部都会区将由过境通道演变為香港与其他城市经济交流的空间载体,料亦会全面改变市民及企业的行為,并进一步促进港深发展。

 

提及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后,现届政府提出“提速、提效、提量”造地建屋,并计划修订《城市规划条例》等法例,以加快开发土地流程。凌嘉勤认同建屋提速发展的大方向,并建议当局可进一步加强内部协调,如通过设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加快处理每个私人发展审批申请。

 

发展与保育可同步进行

在现时未发展的用地中,凌嘉勤认為,改划绿化地带建屋是较有效的选项,过往规划署曾寻得约150公顷绿化地带改划,相当於全港绿化地带用地的1%,预期可提供约10万个住宅单位。而规划署现正进行新一轮绿化地带研究,预期可找到更多合适发展房屋的用地。

 

凌嘉勤阐释,现时部分农地及绿化地带因使用不当而变成棕地,发展棕地正可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发展用地,并消除滋扰环境因素,改善周遭环境。北部都会区发展便是一例,其中一个重点行动方向就是实施创造环境容量的积极环保政策,同时修復和保育湿地,增加环境容量。凌嘉勤强调,发展与保育并非对立,有效的发展不但可增加发展容量,更能改善环境。

 

 

 

叶文祺:基建热潮有助增加职位与土地供应

“叁铁叁路”备受注目,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叶文祺形容,运输基建有如血管动脉,不但确保城市正常运作,对释放土地发展潜力更是至关重要。“纵使新界地区约佔香港面积近九成,惟多年来因应基建配套不足,引致发展潜力受限制,至今本港只有一半人口居於新界。即使如此,现时新界南北交通已见饱和,如在疫情下,屯马綫於2021年的运载量已达到86%。”

 

拓展两大都会区 推动经济发展

考虑到北部都会区计划将令现时少於100万的人口大幅增至250万,叶文祺指出,适时有必要增加运输基建,紓缓已发展地区的交通压力;同时提升维港都会区与北部都会区的连接,完善香港的整体交通网络。至於有关铁路及干道的详细走綫,他则认為需再作探讨,特别是未来基建的投资成本庞大,走綫应充分考虑沿线可释放多少土地潜力,除了提升工程效益,也可通过土地发展来支付建造成本。

 

提到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计划,叶文祺指出,前者透过大面积填海造地,能為香港提供大量平整土地,為传统的维港都会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其中人工岛将拓展第叁个核心商业区,除了对提升香港作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大有帮助外,由於距离现有市区不远,也可提供调迁空间,支援港岛和九龙旧区重建引起的连锁流动。

 

突破深港隔阂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北部都会区更是打破香港传统以来由‘中环视觉’主导的城市规划,并突破深圳与香港两地的隔阂,為新界提供一个策略性的发展蓝图。”叶文祺坦言,北部都会区将以创科產业為经济引擎,打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也可透过加强香港与深圳合作,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对迎来大量基建项目,有立法会议员及社会人士忧虑或会出现人手不足及成本压力等问题。叶文祺相信,近年香港的大型基建项目面对超支或延误落成的情况,一般源於多项大规模合约同时展开,如港珠澳大桥、中环湾仔绕道、香园围公路等主要道路纷纷上马,加上五条铁路(高铁、西港岛綫、观塘綫延綫、南港岛綫(东段)、沙中綫)不仅全部同时进行,更要在数年内完成,导致物料和人力资源紧张,一时间劳工、建材和机械的价钱和租金都大幅飆升。“再者,政府為应对疫情,增拨大量资源防疫抗疫及推出紓困措施,亦导致开支大增并面临连续叁年财赤和财政储备下跌,对开展基建项目造成一定影响。”

 

引入私人市场力量 便利融资安排

面对基建前期支出庞大,叶文祺建议政府吸取早前的经验,谨慎规划基建项目的优先次序及落实具体的时间表。藉此协助建筑业界更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时饱死,一时饿死”的情况,同时增加社会及市场对项目的信心。“当局可参与过往不少大型项目的成功经验,考虑引入私人市场力量,包括公私营合作、建设-经营-转让(BOT)或发债等,一方面借助相关资源与经验;另一方面可分担发展风险、藉此减少现金流压力,以及便利融资安排。”

 

置身於疫情引致的经济不景气下,叶文祺强调,香港需要具前瞻性的投资。而透过推展有关基建项目,正有助重塑香港,未来可望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发展创意工业、科研、教育、医疗、体育等受土地不足限制的行业,由此亦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令香港成為一个更宜居的都会。“交通基建除了為乘客节省时间,也可带来其他正面效益,例如经济活动增加、发展密度提升及卖地收益等。同样地,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能让土地承载大规模发展,有效促成规模经济和產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