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年2月
中总论坛∶新发展格局与香港角色

踏入新的一年,新冠疫情仍然反覆,变种病毒更為全球经济增添不确定性。去年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及新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為香港带来稳定局面,但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每年一度的中总论坛今年再度网上举行,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及探讨环球挑战和机遇,讨论在疫情下如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陈茂波:本港经济处增长轨道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疫情挥之未去,打击了经济復甦步伐。美国经济活动及劳工市场显着改善,但当地通胀压力亦见上升,今年料将加息,对环球金融市场和资金流向的影响需予以关注。欧洲经济於去年同样明显改善,预料今年将继续復甦,但疫情反覆仍是最大威胁。

 

说到国家经济,陈茂波指其继续以“稳”字当头,争取稳增长,预料经济会持续在合理的增长区间运行。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活动大致持续向好,区内货物出口近月普遍录得可观的增长,但部分经济体的復甦步伐又或受到疫情反覆所拖累。

 

至於香港方面,陈茂波指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亦将是香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年。如能成功让本地疫情尽快回稳,而外围环境没有显着恶化,香港经济在2022年应会继续处於增长轨道。

 

他强调,完善选举制度后的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已宣誓就职,香港已开啟了良政善治的新篇章,特区政府将更好地与立法会同心合力,解决香港深层问题。香港也要时刻对外围环境变化保持警觉,警惕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对内地的打压,因应局势自我调节及适应。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香港积极推进大湾区建设,既可成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亦可成為国际循环的“促成者”,以强化本身作為中介人、试验田、防火墙等角色和功能,促进与内地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从中获取巨大商机。

 

 

 

林毅夫:香港可发挥金融、商贸、科技相对优势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就“十四五”、双循环和香港的功能定位叁方面进行分享。他指出,内地要在本世纪中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目标,到2049年人均GDP须达到美国GDP的一半。内地必须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年均GDP增长6%的目标。当前,中国资本充裕,应朝向资本技术密集的產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进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正好助力有关產业形成有效集群,缔造规模经济的优势。

 

至於双循环,林毅夫认為这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之道。中国具优势的產品,不仅要卖在国内市场,而且要卖到国际市场。他续指,有一些產业產品资源资本中国没有比较优势,那就应该进口,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的优势。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才能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得更好。同时,他亦指出跨地区、跨县、跨省、跨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才能够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这也是国家倡议长叁角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提到香港的功能定位,林毅夫指香港是国际金融、商贸及科技人才中心,在金融服务、商贸往来联繫、科技人才培育拥有优势,应结合内地珠叁角等地的製造业,以及国内庞大市场和劳动力,发挥粤港澳各自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香港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将可带动其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目标。

 

 

 

 

邱腾华:全球贸易重心东移 RCEP潜力巨大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指出,二战后至上个世纪末,全球贸易主要由发达国家带动,欧美地区是主要出口国和消费国;同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在此时期相继订定及成立,形成以自由贸易带动的经济发展主流。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為这主流增添新动力,全球经贸活动更加蓬勃,国际贸易大饼持续扩大。

 

惟2018年美国掀起的贸易战成為转折点,中美两大贸易伙伴互相施加关税达18%至20%,对自由贸易来说是倒行逆施。自由贸易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非贸易元素左右,令许多世贸组织议题难以取得共识,甚至连此类国际组织自身也面临挑战,例如处理纠纷的机能亦备受压抑。

 

惟邱腾华强调,儘管面临挑战,自由贸易仍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当前全球贸易已逐渐东移,二十年间亚洲区佔全球贸易的份额从26%攀升至36%,已超越七国集团的佔比;而当中不仅中国的增长迅速,东盟、日本、韩国等地的发展亦十分亮丽。故此今年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係协定(RCEP)显得额外瞩目。

 

RCEP涵盖亚洲区15个经济体,佔全球人口叁分之一、经济总值佔全球接近叁成、贸易总额更佔全球超过叁成,预计未来10至20年,相关份额将持续增加。RCEP本身专注於自由贸易,性质单纯,对於作為区域经贸中心的香港而言甚具吸引力。邱腾华指出,香港尽早加入RCEP已成為社会共识,此举不但有助强化作為内地“双循环”枢纽的角色,也有助拓展本地贸易及专业服务业,在内地与国际之间贸易往来的层面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巴曙松:香港可担当内外循环枢纽

全球主要经济体均积极推动数字货币发展,而内地也不例外,正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开放使用。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為,数字货币的使用有助降低市场监管的复杂性,香港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对参与推动数字人民币做好準备。

 

至於近期正式啟动的跨境理财通,首次允许零售投资者直接参与跨境投资,巴曙松认為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助内地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是继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和资金互认后的新资金循环渠道。他预期跨境投资,将成為塑造中国未来资產管理行业新格局的重要动力,香港在此过程中可扮演积极角色。

 

而在内地与香港的跨境合作上,不得不提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巴曙松指出大湾区拥有多体制并存、市场化主导和开放性等特质,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他建议大湾区可借鉴欧盟推动“单一通行证”制度,落实粤港澳叁地知识產权融合、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香港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对国际市场动态尤其灵敏,也了解内地市场的需求,正可担当内、外循环间相互连接和互动的纽带角色。

 

大湾区正迈向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香港在债务融资、IPO市场一直佔有领先地位,其多元化金融產品、金融服务生态圈,有条件在大湾区发展进程中引领创新,服务大湾区实体经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為绿色投资奠定基础。未来粤港澳叁地应积极探讨如何透过大数据的分享和应用,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持续发展。

 

為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言

论坛设有对谈环节,邀请林毅夫、邱腾华、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蔡淑嫻、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天义及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担任嘉宾,共同讨论在当前经济及社会形势下,如何深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规划发展。

 

林毅夫:内地发展是香港最大机遇

林毅夫从叁方面分析香港未来的发展机遇。首先,他指出内地发展必然是香港的最大机遇所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内地很可能达成每年约6%的增长,意味着将对全球增长贡献1%;以全球年增长仅3%左右计算,即中国每年可為世界贡献约30%增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内地的发展必将為香港带来巨大机遇。

 

此外,目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美国希望遏制中国发展,相继发起了科技战、贸易战,甚至金融战,不少优秀的中国企业需在华尔街退市。儘管退市,这些企业仍需国际金融服务,而香港作為国际金融中心,成為这些从华尔街退市企业的再上市首选地,将进一步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

 

第叁,林毅夫认為香港如想持续增加就业、收入,必须寻找金融以外的其他增长点,而这里可利用叁项优势:包括科技、商贸和旅游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必可创造更多就业,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目前国家提出大湾区发展,是香港发挥这些优势的大好机会,他建议香港应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如此一来则香港的明天定会更好。

 

邱腾华:国际性是香港最大优势

邱腾华指出,香港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已清晰罗列,而当中一大特点是香港的国际性。他认為国际地位不仅体现在经贸、机场或个别的知识產权中,而是整体上的国际性,例如现时有超过9,000间国际公司以香港作為区域办事处,把香港作為一个区域平台,凸显国际商贸枢纽的角色;此外,香港也奉行国际标準,与国际间经贸规则无缝交接;更為重要的是香港乃国家中一个具备国际条件、十分独特城市。

 

“香港不仅是国家其中一个城市,更是在‘一国两制’下拥有独特优势的特别城市。例如香港可一方面执行国际贸易协议,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争取政策,凡此种种皆使香港有别於其他内地城市。”他再举例指,在大湾区发展纲领中,首叁章节提到大湾区的发展凸显了国家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并特别提到以“一国两制”作為框架推动。这些香港的独特元素,可令外界明白香港仍保留良好的国际性,同时具备优厚条件发挥此种特质,有助香港和国家更好地在国际上推广经贸发展。

 

蔡淑嫻:解决用地问题為当务之急

蔡淑嫻指,本届政府以创科发展為重点,故已投入了1300亿,包含推动研发、科技基建、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以及整个社会应用科技。她透露,港府与深圳有所突破,彼此同意以河套地区用作创科发展,现在正在推进。因為这是一块生地,正在努力建设。

 

蔡淑嫻强调,香港要发展成為创新科技中心,除了资源和资金投入,最重要是解决用地问题。河套区连同新田科技城合共提供540公顷用地主力发展创科,并着力与深圳加强合作,鼓励本港研发机构善用深港创科合作区,本港七所大学亦有计划甚已於大湾区城市设立分校,集合大湾区创新力量,强化香港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城市的创科合作。

 

她尚提到港府正透过不同的资助计划,鼓励更多内地或外国等研发活动,或者再工业化的生產活动在香港继续发展、落户,而且在科学园区也有政策优惠在推动。推动河套和新田科技城,以便地与深圳、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这是港府未来的工作重点。

 

王天义:叁管齐下推动香港创科

创科方面,王天义认為香港具四大优势,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属世界级的湾区、香港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香港制度优良及税率低,以及香港政府的积极带领。

 

然而,王天义亦指香港在创科方面亦不无挑战:例如市场能力,他形容香港从0到1不错,但从1到100就比较困难;此外还有主体化不足,因為香港目前的创科只以大学和初创企业為主;叁是内地化不足,香港与内地的创科方面的互动不够,会水土不服或低估了内地的能力;四是绿色化不足,香港创科的佈局在绿色低碳方面比较少。

 

所以,王天义建议考虑“叁化”:一是绿色化,聚焦绿色低碳,有所為有所不為,香港创科宜精不宜广;二是企业化,香港创科宜以企业為主,因為它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叁是大企业化,有见於初创成功率不是很高,宜透过大企业从旁支援协助。

 

他期望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吸引世界级高端製造企业来港投资,做好绿色低碳佈局,打造完善的工业园区,并把对深圳一部分适合在香港发展的工业引流到香港。

 

黄元山:定立发展目标 追寻千亿產值

黄元山分析大湾区机遇对香港和北部都会区发展為何重要。他认為,北部都会区不应只是像天水围般的卫星城市,目标应像维港都会、深圳一样有庞大的GDP產值。

 

他认為创科发展要达到理想效果,必先有產值目标,或可考虑以深圳、上海、新加坡等地作為标準。接着必须推动创科企业化发展,他建议特区政府為本地初创企业进入大湾区提供支援,例如快速获取内地知识產权认证等,支持初创企业在内地市场茁壮成长。

 

黄元山坦言,仅靠一个產业并不足以支撑几千亿產值的GDP目标。故北部都会区必须推动多元產业发展,例如对接前海发展金融科技、中部的生物科技、以及莲塘的食品科技等,才能把区内整体產值做大做强。透过科技提升既有產业,形成能赚钱的行业,这样才能巩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