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意见书
对《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的重点意见

此意见书已於2017年4月28日提交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

 

对《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的重点意见

面对环球、内地及周边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本会认同特区政府必须适时检讨和更新香港的整体规划与长远可持续发展蓝图,以应对新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当局发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諮询文件(下称《香港2030+》),广泛就土地、基建、產业、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以至生活环境等多个范畴提出深化发展建议,对巩固香港继续成為宜居、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会」有着关键影响。

 

本会早前就《香港2030+》进行讨论,我们尤為关注增加长远土地供应、促进產业升级转型与创新、以及深化跟内地和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等规划建议,并期望当局在这叁方面予以进一步优化,相信对提升香港工商企业经营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可发挥重要作用。

 

1. 為本港长远发展灵活储地

土地是推动工商经济、促进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元素和基础之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本港的土地供应已不仅是「量」的问题,更重要是思考整体规划的恰当性,能否配合香港的长远发展需要,做到「地尽其利」。事实上,香港过去的经济发展一直与土地发展同步向前。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沙田、屯门、荃湾等多个新市镇相继落成,提供了数以万计公顷的土地;在1995至2004年的10年间,本港亦增加了约7,800公顷土地。然而,从2005到2014年,新增土地却只有约1,100公顷,明显出现土地供应追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的情况。

 

本会认同《香港2030+》提出两个策略发展区(「东大屿都会」以及「新界北」),為香港提供1,720公顷的土地,以配合香港长远房屋、经济、基建及公共服务的需要。惟值得注意的是,这1,720公顷的土地,即使加上諮询文件中提及目前已落实或已规划约3,600公顷的土地供应,合计亦只有约5,320公顷,与1995-2004年间提供的7,800公顷土地相比似乎仍有不足。我们认為,从人口增长、长远產业发展、以至多个商业核心区和经济走廊的建设,可预视本港对未来土地有着庞大需求,而諮询文件提出的新增土地似乎过於保守,為谨慎及长远之计,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的目标。

 

除了土地供应量的问题外,本会建议政府在新发展区的规划方面,可汲取过去新市镇发展的经验。以屯门新市镇发展為例,项目於20世纪70年代初动工,当初想法是希望新市镇具备居住与工业功能,让市民可以当区就业。惟自80年代开始,香港工业逐渐北移,工厂用地需求大减,但碍於相关法例的规范,在改变工业土地用途上遇到不少限制,令屯门居民当区就业的设计原意落空。因此,本会建议有关当局在规划新区发展时,应更长远考虑未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的变化,并採用较灵活的规划方案。例如善用复合土地用途,即商业、工业及办公室等混合形式,以保留部份土地日后按照实际情况转变用途的弹性。

 

2. 提升產业多元发展功能

随着环球经济逐步迈向创意创新发展,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亦需要更多新的增长点,而促进產业结构多元化、积极扶助新兴產业亦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面对高昂的土地和经营成本,本港在推动產业升级转型、促进新兴產业和初创企业发展方面受到不少掣肘。本会期望特区政府能善用是次制定长远规划策略的机会,积极把香港未来新兴產业与传统產业升级的发展需要,融入策略思考之中。

 

在推动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產业发展过程中,除透过创新科技园区的规划、為產业提供优质配套设施外,当局亦可积极鼓励将本地科研成果应用於实际城市设计之中,包括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优先採用本地创新科技团队的成果。至於促进文化创意產业发展方面,建议透过增加相关土地的供应,既协助降低业界的营运成本,亦可配合文化旅游的发展,融合本土特色,為產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对於促进传统產业升级转型,本会认為有需要预留足够的土地空间。以会议展览业為例,增加场地面积、提升会场设施是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為促进周边的酒店餐饮、运输、零售及旅游等配套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效益。此外,欠缺后勤仓储用地是目前本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阻力;按照当局目前规划,洪水桥新发展区已预留土地作為物流用途,惟该区的交通配套和便利性必须再进一步提升,才能配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长远而言,特区政府仍需审慎规划更多合适的选址,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高效发展做準备。

 

3.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香港2030+》涉及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本会认為有关当局在进行具体规划时,必须要有超前的眼光,预视香港在2030年后,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首次把「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地位与功能,显示国家对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高度重视,这也為香港未来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本会认為《香港2030+》的规划思维有必要积极考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愿景和实际需要,抓紧庞大发展商机。

 

经济发展方面,香港的產业如能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群的產业合作,将可发挥更显着的协同效应。例如,大屿山将会是香港未来发展的一大重点,随着港珠澳大桥的使用,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策略,将更有利香港发展「桥头经济」,為香港零售、商务、旅游、会展等支柱產业开拓新的增长点。长远而言,特区政府应探讨与广东省和澳门政府加强沟通,透过政策协调与财政支援,鼓励叁地產业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佈局优化的產业群,例如通过落马洲河套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的发展,推动区内创科企业与传统工业合作;澳门亦可加强在葡语系国家的商贸与旅游业务联繫,配合香港专业服务、市场推广、贸易融资等优势,共同拓宽湾区内的市场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带动跨境人流物流的快速增长,对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有迫切需求,特区政府在跨境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必须进行更审慎的长远规划。目前,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湾大桥、屯门至赤腊角海底隧道、以至未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落成使用,均為「大湾区连接綫」形成重要基础。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策略中,香港将成为重要的枢纽城市,亦可能改变市民的活动模式。例如,未来在机场及附近地区工作的人士,除了居於香港外,也可能选择在珠海居住,以享有相对便宜的楼价及更大的居住空间。香港市民也可更方便地享用邻近地区的娱乐资源。

 

本会认為,特区政府在推动跨境基建硬件建设的同时,亦要有良好的软件配合,期望当局可积极推动简化粤港澳口岸往来的通关手续,并探讨放宽私家车申请跨境牌照的限制、实施过境私家车一次性特别配额等措施,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做好交通配套规划。

 

总括而言,《香港2030+》是本港未来发展的重要蓝图,期望特区政府在进行具体规划时能善用香港既有优势,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大格局,共谋发展。香港长远发展亦关乎每一位市民的未来福祉,特区政府必须加强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在过程中增加透明度,给予社会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广泛吸纳各阶层意见并争取社会认同,携手為香港未来建设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