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土地储备 善用市场加快房屋供应
“有瓦遮头”是基本的生活条件,大多数市民都希望有个独立的安乐窝,但碍於过往未有建立土地储备,形成现今的房屋问题。近年政府积极觅地建屋,紓解土地供应紧絀的情况。至2033/34年度已觅得足够土地,满足30.8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供应目标;私营单位方面,未来五年亦会準备好可兴建不少於八万个私营房屋单位土地。有了土地储备,才能切实回应市民“住大啲,住好啲”的需求。北部都会区作為未来房屋供应的重镇,可提供超过50万个新住宅单位,我希望政府善用市场力量,让房屋单位提速落成。至於交椅洲人工岛,可以提供约20万个住宅单位。在现时财赤的情况下,政府表示会放缓计划,但不会搁置。我认為计划应该在合适的时机继续推行,并尽快研究以发债及公私营合作的方式集资,提质提效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
调整居屋供应比例 搭建市民置业阶梯
现时房屋阶梯的断层,在於资助出售房屋的短缺。据统计处数据,香港市民月入中位数為21,800元,以一人计算,薪酬一方面难以负担私楼,另一方面又超出公屋每月12,940元的入息限额,结果成為了房屋阶梯内进退两难的夹心阶层,而这些夹心阶层家庭数目多达近100万个,相对较便宜的资助出售房屋正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近年居屋超额认购回落至18倍,2019年的一期居屋更是超额认购60倍。我高兴见到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调整公屋和资助出售单位的比例,由现时7:3逐步调整至6:4,但见到超额认购的数字,资助出售房屋的供应无疑是杯水车薪。房屋阶梯缺乏,公屋居民难以向上流动,导致轮候公屋的市民也难“上楼”。我期望政府未来可以兴建更多资助出售房屋,回应市民置业的期望,并因应情况适时将公屋和资助出售房屋的比例调整至5:5,以促进公屋的流转。
告别劏房任重道远 有序落实简朴房政策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