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3年5月
依託大灣區 打造新廣東


年初舉行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省省委書記黃坤明指出,依託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動力來源,“必定能再造一個新廣東”。事實上,去年廣東省經濟總量近13億元人民幣,若以單一經濟體計算,已躋身全球前十大。粵港發展息息相關,香港如何依託大灣區建設,強化與廣東合作的對接,共同為打造“新廣東”注入動力?

 

方舟:粵港合作邁向平行分工新模式

經過30年高速發展,廣東省多年來名列全國經濟產量排行首位的省份,若以單獨經濟體系計算更足以排名世界前十名,經濟規模相當龐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及至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香港與廣東省呈垂直分工,前者擔當對外窗口,爭取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並轉至毗鄰的廣東省,後者則透過本地資源優勢,以工廠經濟模式大量生產,再經香港轉口或出口至世界各地。但他指出,這種“前店後廠”的分工模式今天已不復再。

 

方舟闡釋,近年廣東省新興不少高增值產業,都具有一定的經營定位和國際規模,並積極轉型佈局自主創新,加上深圳港和南沙港的建立,港口吞吐量驚人,不再需要單靠香港這單一對外貨櫃港口和窗口,香港與廣東省的分工模式轉趨平行分工合作。

 

廣東優勢透過香港推向國際

雖然香港作為廣東省的對外物流作用漸減,但粵港人員往來仍日益頻繁,廣東省對人才需求相當殷切。方舟指出,打造新廣東不只是一個口號,早已有明確規劃部署,包括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詳細制訂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實現精準培育,追求全面提升商業化,“香港作為開放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這個進程中可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是國際知名城市,在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領先,而且金融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創新能力較強,加上完善法律制度和低稅率,方舟認為,廣東省企業可透過香港吸納國際市場和人才,特別是創科人才更可落戶香港,達致雙贏模式。“香港是將廣東省產業優勢推向國際的絕佳平台,此舉不僅加速兩地的產業發展,亦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可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北部都會區提供互動往來空間

北部都會區計劃是未來香港的重大發展策略,對日後融合大灣區發展亦至關重要。方舟表示,北部都會區將元朗和北區約300平方公里土地全面整合,可釋出及創造發展容量,而且相關區域擁有多個跨境陸路口岸,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以至連繫大灣區的重要地區。

 

方舟續指,未來可在北部都會區打造商業核心區,有利粵港兩地人員往來,香港亦可憑藉廣東省產業的優勢,乘勢推動本地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並可鼓勵本港青年在內地發展並尋求向上流動的機會,實現一個新香港空間的發展。

 

橫琴澳門合作模式可借鏡

方舟認為,珠海橫琴與澳門新興產業合作模式值得借鏡,包括強化兩地產業合作重點、建立粵港合作產業園、實現政策開放創新如“跨境辦公”、落實“澳門資源+全球先進技術+國際化人才+橫琴載體”模式等舉措,“香港可參考這些合作形式,與廣東省逐步建立新一輪的合作框架。”

 

香港產業結構亦傾向單一,且地少人多,居住空間狹小,更遑論商業用地。方舟強調,香港與廣東省實現平行合作新模式,可各司其職,共建大灣區生產鏈,亦為深化港深合作迎來新機遇,他呼籲香港工商界主動了解內地市場,特別是廣東省的發展,及早部署業務的發展方向。

 

趙永礎:在“新廣東”藍圖下持續發揮香港優勢

早前國家統計局公佈2022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數據,當中廣東省總量連續34年位居全國首位,經濟成就斐然,並已全面超越“亞洲四小龍”。未來廣東省經濟發展將爭取在“質”方面有所突破,以“高質量發展再造一個新廣東。”

 

香港擁絕對地域優勢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專題研究及商務諮詢主管趙永礎指出,大灣區建設發展至今,市場經濟規劃估計高達二萬億美元,當中香港佔約20%,而9+2各城市分工漸見明確並各司其職,香港的地區優勢明顯。他表示,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制度配套明確而完善,加上背靠內地和面向國際的先天優勢,香港可擔當接通內地和海外市場的角色,對國際市場的發展和需要能反應較快的同時,內地產品或服務亦可透過香港這個跳板走向國際。

 

貿發局助港商拓展大灣區市場

貿發局於內地設有13個辦事處,針對港商進入大灣區發展的需要,於2021年6月推出“GoGBA一站式平台”,提供大灣區各城市重要經貿資訊和多元化實用工具,未來更會增設就業資訊專頁,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貿發局亦在深圳設立“香港貿發局大灣區服務中心”致力提供推廣、諮詢、培訓及對接等服務;同時在前海、南沙、橫琴、中山、東莞設立“GoGBA港商服務站”,協助港商到大灣區創新創業、拓展市場。而第六個服務站設於佛山,已於3月24日起投入服務。展望未來,貿發局會繼續物色合適的合作夥伴,冀在所有內地大灣區城市包括惠州、江門、肇慶開設服務站,為港商提供更佳、更全面的在地支援。

 

在2022/23年度,貿發局合共舉行了89場大灣區相關活動,服務超過4,000名港商。年內,貿發局亦推出了“GoGBA營商懶人包”系列,支援港商踏出開設業務、處理稅務、辦理各項目手續的第一步。GoGBA跨平台(包括微信小程序、網站及電子通訊)至今合共錄得逾67萬瀏覽人次。

 

於五月舉行的“粵港合作周”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並以“創新升級‧香港論壇”(Smart Hong Kong)和“港.潮流”(Chic Hong Kong)作為旗艦活動,向內地及國際商界推廣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同時,貿發局會於內地一些重要展覽設立“香港館”,組織港商參與。

 

宜及早認識大灣區

除了上述提及的地域優勢外,趙永礎續指出,香港的產品貿易市場非常蓬勃,港口完善,有助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分散投資風險;金融和專業服務是香港另一強項,相關制度完善,業內人才濟濟,而且香港與內地和國際連繫緊密,“有不少本港專業人士掌握香港與內地和國際連繫密切的優勢,都有意到大灣區開拓市場及業務。”

 

大灣區各個城市紛紛加快發展步伐,如深圳的科技產業尤其突出,趙永礎強調,香港亦需要加強其競爭力,如有意到大灣區發展的港商或人才宜及早了解區內的情況,有利往後業務的執行落地。“未來我們要說好香港故事,推動香港繼續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鞏固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在‘新廣東’藍圖規劃下持續發揮香港優勢,聯動大灣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