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年4月
企業行善 商社共贏

企業捐款乃常見的回饋社會方式,但單次捐獻欠缺延續性,亦難以建立企業的社會形象。近年企業的慈善事業每有針對範疇,甚至是為社企引入企業營運方式,開拓各樣嶄新的公益項目,透過持久、具影響力的慈善策略,達致企業、社會雙贏。

 

過去,捐款予慈善機構是企業家貢獻社會最普遍的做法,但他們無法得知所捐款項是否確切到位,令有需要人士實際受惠。因此,如行善者能利用自身長處與優勢,親身參與慈善項目,便可確保資源適當而有效地運用。

 

發展具投資影響力社企

瑞銀財富管理慈善諮詢服務主管董黎瀅表示,近年愈來愈多家族企業開展慈善事業,並發展成社會企業及具影響力的投資,達致貢獻社會及盈利創建的雙贏局面。“社會企業是以商業模式去營運社會事業,以達致商社共贏。而具影響力的投資則是指企業會選擇投資於一些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項目,希望取得投資回報之餘,亦可建立品牌形象。”董黎瀅說。

 

近年,政府大力提倡創造共享價值,希望企業在創造盈利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價值,甚至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發展慈善事業正好配合這個方向,企業家毋須擔心公司業務與慈善工作會互相干擾,甚至窒礙,反而應抱持當初創業的決心和堅毅,投入、創新地發展,才較易取得成功

 

家族企業開展慈善助承傳

家族企業開拓慈善事業,除了能夠回饋社會之外,對家族承傳也極有幫助。董黎瀅指出,家族企業承傳可分為三個方向,包括業務承傳、財富承傳及文化、價值觀承傳,而發展慈善事業則對後者產生最大作用。業務承傳講求“能者居之”;財富承傳視乎財富管理策略,文化與價值觀承傳則需要一個平台來維持家族成員的凝聚力,而發展慈善事業正是一個絕佳平台。

 

董黎瀅認為,家族企業創辦基金會發展慈善事業,能夠讓家族成員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家族成員未必每一位都有意接手家族生意,但行善則不遺餘力,從中可培養助人精神。此外,每位成員向着同一目標進發,亦有助增進感情,增加家族的凝聚力,長遠來看,家族精神就得以永續傳承。”

 

慎選範疇並善用營商資源

開展慈善事業固然為家族企業帶來好處,但要有所成果並持續發展,亦不容易。董黎瀅強調,慈善家必須清楚考慮要在哪個範疇發展,“做慈善不能跟風,要發自內心才會做得好。因此,要問問自己在哪個方向具有熱誠,例如教育、醫療、護老等。他們也要清楚了解該領域目前的發展情況,例如有哪些地方特別需要援助,方可善用資源。若企業家能夠將經營本業的技巧與人脈,應用到慈善事業上,便能發揮更大效益。”發展慈善事業需要時間,讓它成長,過程中也不時要檢視進度,因應情況,調整策略,漸漸發展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香港的法制與稅務架構完善,是發展慈善事業的理想地。因此,近年不少內地的企業家也來港成立慈善基金,在不同範疇幫助有需要人士。董黎瀅希望,集合各大善長的力量,更有效地協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單靠一、兩個基金會出力,難以達到良好效果,只有大家同心合力,才能有效運用資源,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從而建立一個和諧、多元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