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主頁 >   > 
2025年《施政報告》意見書
2025年08月04日

香港中華總商會

2025年《施政報告》意見書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香港必須思考如何在複雜多變的環球政經新形勢下,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聯通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更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前部署對接「十五五」規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與內地產業聯動,攜手開拓東盟、中東以至「一帶一路」海外市場發展新機遇,讓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更有效發揮。

 

新一份施政報告應透過推動北部都會區提速發展,吸引更多高新科技產業、企業落戶和人才匯聚,打造成為「內聯」大灣區以至內地其他市場的新引擎。當局亦要加強支援香港優勢產業和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全方位增強各個環節的發展動能,提升本港經濟及營商環境吸引力,為「外通」國際市場做好部署。

 

本會亦期望施政報告推動多元化措施提振本地消費、旅遊以至文化藝術等領域發展,為本地經濟注入活力、改善市場氣氛。當局亦擬透過進一步優化教育與人才政策,為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所需人才,長遠有助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1.打造北都發展新引擎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增長引擎,也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部分。施政報告應針對北都最核心的發展項目,全方位調動政府資源,從機制層面到產業規劃協調部署,降低建設成本、提升效率。

1.1推動北都發展提速增效

  1. 北都建設需要有全面配套,尤其交通基建必須跟上發展,建議設立「北都新核心計劃」,將北都主要片區與「三鐵一路」基建整合為一個大型發展項目,類似當年建設新機場的「玫瑰園計劃」,全力推進建設進度。
  2. 為進一步加快開發速度,應用好現行法例賦予的豁免條款,由行政長官針對「北都新核心計劃」的需要,就一些有迫切性的項目給予特別豁免安排,重點解決政府部門審批和市場競爭等核心問題。
  3. 對於「北都新核心計劃」的施工人員,應參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安排,讓具備一定工程技術的外部人員,通過「技術人員」、「工程師」等特殊類別引入,免受名額和人工標準等限制。當局亦擬就隧道鑽掘機等重要機器設備的申請給予快速審批,並引入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成本效益。
  4. 改革現時「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推動成立新的「北部都會區統籌發展管理局」,從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運輸及物流局、環境及生態局、房屋局等多個政策局的相關部門抽調人員加入,使其具備統籌跨部門的能力和權限,實施全時段聯合辦公、集中審批,提升協調效率。

1.2賦能北都產業園區發展

  1. 建議特區政府制訂靈活發展機制,加強主導北都土地發展,透過更靈活批地方式,以及探討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負責招商引資,吸引企業進駐。
  2. 建議採用「產業園區建設」模式推動北都產業規劃發展,吸納有資深經驗的業界人士管理園區,以提高市場意識,使園區發展更貼近產業實際需求,加速推動科創企業進駐和項目落地。
  3. 結合國家、廣東省及深圳資源,共同投資成立產業園區,透過實施「產業招商前置」模式,吸引內地企業和資金參與園區或項目的早期建設,並將招商項目納入產業規劃建設,帶動內地優質企業落戶北都。
  4. 積極推動發展資金來源多元化,例如考慮由國家相關投資基金牽頭,同時吸納地方參與(包括廣東省及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地方資本),也可考慮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例如新加坡和中東的政府基金,參與合作開發。

1.3擴容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

  1. 特區政府致力投放資源推動「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建議當局擴大現有教育城面積,進一步壯大教育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
  2. 借鑒北京中關村、上海大零號灣成功經驗,與周邊高校和畢業生創辦的初創公司緊密協作,構建深度融合的國際教育、科研與產業創新樞紐,形成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鏈,並對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優惠稅率等政策支持。
  3. 建議對香港高校進行綜合評估,挑選具領先優勢的幾所高校,以及邀請全球排名前列的一流高校及內地「雙一流」高校設立聯合學院或實驗室,聚焦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等前沿領域,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
  4. 推出引進人才及學者的便利簽證政策,簡化國際科研人才入境、居留及工作手續,為他們提供便捷的往來通道;另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援國際科研人才開展研究工作,進一步提升教育城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5. 配合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在特定學科領域取消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加大吸引內地、東南亞及南亞的海內外學生就讀。
  6. 針對碩士、博士研究生建構聯合課程體系,強化科技教育,進行科研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7. 在教育城設立寄宿制中小學,提供各類國際課程,更好地滿足本地家長及來港新人才的子女教育需求。

 

 

鞏固和提升香港產業發展優勢
 
2.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協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並配合國家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以及數字金融等範疇積極拓展,在不斷鞏固自身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助力國家全面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

2.1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1. 持續優化香港與內地金融「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豐富人民幣產品與服務,例如豁免香港賬戶投資者和港股通投資者投資人民幣計價和結算H股之股息稅,以及鼓勵內地高科技企業與地方政府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2. 打造成為「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國家海外融資的重要平台,並加強與東盟和中東地區合作,精心設計適合相關市場的人民幣投融資產品。
  3. 在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的研究進程中,挖掘高效且安全的跨境支付處理,提升「數字人民幣」交易效率和透明度。
  4. 加快研究「期貨通」、「南向互換通」、「新股通」及「私募通」等互聯互通產品。

 

2.2加速拓展科技金融

  1. 香港可依託其國際化金融市場、靈活的監管機制及多元化的投資者結構,探索科技企業高收益債券市場的創新路徑,與內地形成「風險分級、功能互補」的協同格局。
  2. 香港金融體系成熟,金融、保險及相關專業發展蓬勃,可以進一步探討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知識產權證券化發展的可能性。

2.3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1. 發起建立亞洲的自願碳市場標準,與全球標準Core Carbon Principles(CCP)接軌,爭取納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認可碳信用體系,助力國家打破在碳市場領域與國際市場不銜接的被動局面,通過香港探索聯通國際碳市場的對接機制
  2. 發揮香港在碳金融產品和碳市場衍生工具開發方面的優勢,為國家碳市場的金融化發展提供先行示範和探索路徑。

2.4開拓虛擬資產市場

  1. 發揮在加密金融資產、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eal World Asset(RWA)領域的既有優勢,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內地企業進行RWA代幣化證券融資的首選平台,並進一步完善包括虛擬資產場外交易(OTC)及託管服務等虛擬資產監管框架,擔當作為國家試驗田的角色。
  2. 推進港元與人民幣穩定幣發行進程,探索穩定幣與數字人民幣的互通性,拓展在跨境電商的應用潛力,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供新的動能支撐。

 

3.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中央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一系列政策措施。當局應加強本港創新研發能力,完善創科生態,並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援產業升級轉型,對接國家創新科技體系發展。

3.1驅動產業綠色轉型與鏈群升級

  1.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更多服務基地和技術中心,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並建立綠色製造認證及管理、ESG合規、能源效率優化等一站式服務,並協助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技術,推動製造業邁向綠色低碳轉型。
  2. 允許和擴大研發開支稅務扣減,將設備採購、人才培訓等納入其中,為中小企業技術升級提供支持

3.2強化科技產業的金融支援

  1. 完善資本市場多元化風險投資管理,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科技企業。此外亦可發展天使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科技信貸等金融工具,形成多層次、多元化金融支援體系,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
  2. 協調業界設立「新型工業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讓更多資金可投資本地智能製造企業。

3.3吸引國際科技組織落戶香港

  1. 建議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國際科技組織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加強推動內地、香港及國際科研及其他合作。
  2. 鼓勵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科技前沿領域發起或設立國際組織,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台,推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落地,提升香港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影響力。
  3. 建議設立「香港國際學術會議專項基金」,為在香港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提供資金支援。基金可用於補貼會議場地租賃、設備購置、嘉賓邀請等費用,減輕會議組織者的開支負擔,吸引更多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落地香港。

3.4匯聚創科高端人才

  1. 牽頭開展「國際大科學計劃」,與世界各地的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彙聚全球頂尖的科研力量,共同攻克前沿科學難題,探索未知領域,提升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2. 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培養具國際視野的創科人才,並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準,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及專業人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4.提升國際貿易樞紐地位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支持港澳「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制度優勢支持下,香港成為了助力國家深化與海外經貿往來的重要橋樑。本會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能加大資源投放推動品牌發展、提升供應鏈管理等,助力香港與內地企業「抱團出海」,開拓國際市場發展新商機。

4.1打造國際品牌中心發展

  1.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香港可借助在品牌設計、市場營銷、會展、品質檢測、法律、金融等領先地位,增強內地品牌在國際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2. 香港已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品牌大會」,為推動品牌「出海」走向全球打好重要基礎。特區政府可積極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品牌中心」,充份利用香港高度國際化的優勢,協助將本港及內地的科技創新和創意產品推廣到全世界,並透過建立權威公正的品牌認證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為品牌增值,長遠將「國際品牌中心」打造成為香港第九大國際中心
  3. 推動國際品牌科學院聯手香港各大商會及中外企業,共同在港舉辦世界品牌會議,並支援更多本港、內地和國際企業在港舉辦展會,為全球品牌傳播與展示、技術和服務合作、文化交流推廣等,搭建高質量世界級平台。
  4. 探討進一步撥款升級推出「定期展覽獎勵計畫3.0」,支持業界舉辦更多新設及國際大型展覽,並在更多內地及海外的重要展覽設立香港館,加強商貿配對安排,推動會展業和盛事經濟發展。

4.2建設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

  1. 支援業界通過引入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理念和技術,優化貿易流程,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幫助企業在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中更好管理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推動建設智慧港口,運用先進的資訊技術和自動化設備,提高港口運營效率和服務品質,實現貨物快速裝卸、存儲和運輸,降低物流成本。

4.3助力跨境電商出海

  1. 跨境電子商貿是推動國際貿易往來發展的重要元素。施政報告應推動完善跨境電商海外倉政策,簡化免稅商品的審批和監管流程,提高流通效率。
  2. 探討加強與內地海關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綠色通道,確保商品能夠快速、高效地進出香港。
  3. 鼓勵香港會展企業與內地跨境電商平台合作,為內企提供國際展會的組織、策劃和推廣服務,並通過在香港舉辦國際展會,拓展國際市場。

 

為配合國家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特區政府應研究進一步善用香港與國際規則和標準高度銜接的優勢,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規則和認證體系的主要制定者,在國際經貿新格局下發揮香港的獨特功能作用。

5.1配合國家制定全球認證新標準

  1. 當前中國已經有很多技術和產品走到全世界最前沿,建議特區政府梳理國家在重點領域的技術優勢與標準化需求,制定國際標準推廣路線圖,配合國家在不同產業及領域建構認證新標準。
  2. 推動香港建立權威的「內外貿標準認證中心」,引入國際先進的品質標準和認證體系,為內地企業提供國際標準驗收服務,並加強與內地質檢機構合作,確保產品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同時,也滿足內地市場的准入要求
  3. 把握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的機會,邀請東盟、RCEP成員國簽署多邊調解協定,推廣國際調解服務,協助國家塑造新的國際規則平台

5.2加強與國際組織交流合作

  1. 設立專門的「香港國際組織聯絡辦公室」,負責與國際組織溝通與協調,為他們在香港開展活動提供便利和支持,並給予在香港舉辦國際組織大型活動提供場地租金與設備開支補貼。
  2. 利用國際會議、展覽、社交媒體等不同管道,加強對香港作為國際組織聯絡平台的宣傳與推廣,提升香港在國際組織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 建立香港國際組織聯絡平台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帳號,及時發佈國際組織在香港的活動資訊、合作成果等,吸引更多的關注和參與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都會,對世界各地人士來港旅遊、工作及發展有著相當吸引力,也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動能。新一份施政報告應探討發展更多元化的旅遊產品與配套服務,以迎合不同產業經濟的發展需要。

6.1提供優惠政策與資助

  1. 建議設立專項旅遊發展基金,用於國際市場推廣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2. 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鼓勵旅遊企業開發「商務+休閒」和「商務+家庭」旅遊產品。
  3. 與航空公司合作,推出優惠機票和旅遊套餐,鼓勵旅客延長留港時間,並通過旅遊促銷活動,如購物節、美食節等,吸引旅客增加消費。

6.2發展郵輪及遊艇旅遊產業

  1. 開拓更多新的郵輪航線,吸引內地郵輪和更多國際郵輪公司停靠香港。
  2. 適時檢視香港與郵輪相關的稅收政策和碼頭收費標準,以及服務水準,並作相應調整優化,鼓勵郵輪公司選擇香港作為母港或主要停靠點。
  3. 加強與周邊旅遊景點聯動,開發「郵輪+本地遊」套餐,提升遊客遊玩的效率和效益。
  4. 鼓勵開發多樣化遊艇旅遊產品,並設立遊艇旅遊服務中心,向旅客提供遊艇租賃、維修、保養等一站式服務,同時開發遊艇旅遊線路,如「香港+澳門」、「香港+深圳」等聯程旅遊產品。
  5. 爭取主辦國際遊艇展等國際盛事,展示最新的遊艇技術和產品。通過舉辦遊艇賽事和活動,吸引國際遊艇愛好者和專業人士,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遊艇活動核心基地的知名度。
  6. 主動對接國家發展布局,全力推動大灣區遊艇自由行

6.3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合作

  1. 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開發「一程多站」旅遊產品,例如推出「香港+深圳」、「香港+廣州」等聯程旅遊線路,吸引國際遊客。
  2. 與內地城市聯合進行國際宣傳,通過國際旅遊展、網路平台等渠道,推廣大灣區的旅遊資源和產品。
  3. 爭取國家擴大免簽政策的適用範圍,延長免簽停留時間。

6.4善用大型基建配套

  1. 建議進一步放寬港珠澳大橋跨境車輛配額,增加私家車和商用車的通行量,放寬港車北上的行車範圍,並優化大橋通關流程,縮短等候時間
  2. 優化香港國際機場轉機流程,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和大灣區居民選擇香港作為中轉站,機場北商業區的發展擬雙重定位,除服務機場周邊外,引入更多商業、展覽和辦公設施,打造綜合商業中心。
  3. 提升啟德體育園區的場館使用率,增加商業配套設施,打造成為綜合休閒區,並與大灣區協商將體育園區開發成特定的體育項目培訓中心。

6.5重振「美食天堂」美譽

  1. 建議向市民發放為期一年的飲食券,以支持本地飲食業。
  2. 在確保食物衛生和環境清潔的前提下,選擇一些合適的地方恢復街頭飲食小檔,為遊客提供多樣化的飲食體驗。
  3. 資助飲食業店舖租金開支,以實報實銷方式提供租金補貼,並向私人業主提供稅務優惠等誘因,為個別有需要的租戶提供租金減免。

 

7.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本屆特區政府銳意推動文創產業發展,既助完善多元產業生態圈建設,也有利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本會建議當局從優化場地使用、人才培育、內容開發等範疇給予針對性支援。

  1. 確保規劃興建合適數目比例的中小型表演場地,鼓勵更多中小型表演項目,打造開放的社區文藝社群,進一步推動文化藝術普及化發展。
  2. 通過不同渠道支持文化藝術內容創作和相關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並鼓勵文化創意產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具有創新性和市場前景的文化產品。
  3. 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為民間合作提供支持,包括資助文化內容製作和推廣,並透過建立線上平台和善用科技推廣本土文化創作
  4. 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的跨產業合作,豐富現有聯辦賽事演出內容,為本地旅遊注入活力的同時,打造香港文化旅遊新品牌。
  5. 加強西九龍文化區宣傳推廣,加建高檔次的歌劇院,打造亞太區國際經典歌劇中心,引入更多國際級文化活動、藝術展覽和高端遊客。
  6. 與大灣區內地政府協商建設藝術品保稅倉,為有特定用途的藝術品出入境審批開設綠色通道,包括提供關稅減免,刺激內地以至亞太地區賣家的藝術品交易成交量。

 

特區政府近年在「搶人才」方面積極作為,並取得顯著成績。面對新時代發展新征程,新一份施政報告必須更著力吸引和培育創新人才,並進一步提升香港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以維持在全球人才戰中保持競爭力。

8.1制定人才戰略藍圖

  1. 考慮制定未來5至10年的人才戰略藍圖,設立短、中、長期目標,作為衡量政府人才引進工作成效的標準,並定期進行檢討,適時調整策略
  2. 建立吸引人才統籌機制,強化政府頂層謀劃功能,整合各部門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進人才引進工作,確保各項政策的有效實施和協同推進。
  3. 香港駐海外經貿辦事處應積極配合宣傳推廣,向海外人才全方位介紹香港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潛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並為海外人才提供資歷互認和職業支援服務,增強他們來港工作的意願和信心。

8.2優化高端人才通行證

  1. 繼續強化對本港優勢產業所需人才的引進力度,優化高才通、優才計劃等針對高級別人才的評分制度,使政策更精準地配合香港產業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 目前高才通計劃B類人才申請條件僅要求申請人擁有合資格大學學士學位和滿足3年工作經驗即可,配額亦不受限制。建議特區政府考慮優化相關安排,例如申請人在港已獲得聘用合約,便可豁免其原有的工作經驗要求。此舉能保證引進的人才真正為香港所需。

8.3加強與海外大學聯繫合作

  1. 為積極引進在美國頂尖大學和其他海外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學者,推出便利簽證政策,簡化入境、居留及工作手續,為他們提供便捷的往來通道;並設立專項基金,支援他們在港開展研究工作。
  2. 加強與在港美國大學和其他大學的校友會聯繫,爭取更多海外大學在港設立分校或分支機搆,形成龐大的教育組織網絡,加強與本地高校協同合作,打造人才培養高地,吸引更多國際學術人才來港。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