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年9月
全球華商共拓“一帶一路”與大灣區機遇

華商力量對全球經濟發展舉足輕重,在推動區域合作及深化內地與國際市場互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面對“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等合作框架帶來的發展機遇,香港工商界及海內外華商構建的龐大網絡,將為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奠下更堅實的基礎。

 

辜勝阻: 打造“一廊四城”創新發展新格局

作為國家的重點發展規劃,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常務副主席辜勝阻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有別於世界其他灣區。他提到,紐約屬金融灣區,三藩市則屬科技灣區,而東京屬製造業灣區;與之不同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內既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亦有享“中國矽谷”美譽的深圳,故為兼具金融科技、製造業特色的綜合性灣區,坐擁巨大潛力。他認為,如何有效整合香港、深圳及其他城市的創新資源,實現進一步區域協同創新、集聚發展,將成為大灣區邁向世界一流創新經濟灣區的關鍵。
 

辜勝阻認為,建設大灣區必須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打造創新資源最集聚、最有活力、創新成果轉換最有效、創新體制最靈活、創新生態環境最完善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他建議打造廣深港澳國際創新走廊,創造各項成果轉化的創新平台,形成創新驅動、產業聯動、空間連接、功能互補的“一廊四城”創新發展新格局。他又指出,應推動新經濟生態化發展,粵港澳三地創新領域開展上下游合作,打造完整的創新產業鏈,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實現“港澳開花,內地結果”。
 

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大灣區發展上攸關重要,辜勝阻強調必須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港深資本市場改革,深化灣區金融體系支持新經濟發展的功能。人才是地區發展的寶貴資源,他期望加快灣區人才自由流動,實現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便利流動,鼓勵港澳青年投入大灣區建設,並落實各項吸引人才的便利措施。透過各個城市間之優勢互補,辜勝阻期望大灣區可建設成為全球創新資源的聚合中心,並深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但將為全球化帶來無限商機,亦會為國家打造一個新的增長引擎。

 

林鄭月娥: 大灣區建設支撐“一帶一路”發展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宏大發展策略,推出五年以來不少重要項目正逐一落實。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可發揮“一國兩制”下的三重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樞紐,擔當“一帶一路”的融資及專業服務平台,並進一步加強橋樑角色。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是全球公認的最自由經濟體,擁有廣泛人脈和豐富的國際經驗,讓香港除了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平台,同時也是包括華商在內的海外企業通向內地市場的首選門戶。此外,香港匯聚融資、法律、會計、規劃、工程、專案管理等多個領域專業人才,可望成為海外華商在“一帶一路”綜合建設的專業服務平台。為免本港在經濟發展上落於人後,特區政府積極協助港商拓展“一帶一路”及海外市場,提升香港作為內地及海外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首選平台。她提到,現正積極尋求與更多貿易夥伴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以及避免三重徵稅的稅務協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本港另一重大機遇。林鄭月娥強調,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升大灣區的市場開放水平,對外連接國際市場,對內幅射並帶動環珠三角及泛珠三角之發展,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支撐。她相信大灣區可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同時,香港社會發展面對住房、安老、土地的制約,大灣區可為香港市民追求更美好生活提供空間。她透露,政府的重點工作將集中於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便利香港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並通過政策創新和突破,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

 

許又聲: “以僑為橋”推動“一帶一路”和大灣區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許又聲形容,“一帶一路”猶如一條金色絲帶,承載着共商共建共用的美好願景,緊密連繫內地與絲路國家、地區。他提到,當前“一帶一路”已從揮毫潑墨總體佈局的“大寫意”,向着精雕細琢、具體落實的“工筆畫”方向邁進。

 

許又聲表示,國家的6,000多萬海外僑胞分佈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約4,000多萬聚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享有悠久移民歷史、深厚文化積澱、雄厚經濟實力、廣泛人脈關係等優勢,可望成為推進“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推進“一帶一路”離不開沿線國家政府和民間的主動對接和廣泛參與,許又聲希望僑胞主動向國際社會宣傳“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互利共贏理念。他認為僑胞可同時擔當“紅娘”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擔當“新娘”成為不同領域的務實合作參與者。

 

在推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協同發展上,許又聲認為必須“以僑為橋”,故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建設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他讚揚香港僑界素有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情繫桑梓之優良傳統,相信香港僑界可在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發揮應有貢獻。

 

謝鋒: 三方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雖源於內地,但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表示,箇中機會和成果是屬於世界,如今已然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及最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台,為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開闢新路徑,展現強勁生命力和廣闊前景。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四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鄭重承諾“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而只會越開越大”,並宣佈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並主動擴大進口。謝鋒認為,上述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新舉措展現新時代中國維護全球多邊秩序、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國擔當,將為世界各國、包括廣大華商在內的中外企業家提供更廣闊市場。

 

貿易戰陰霾籠罩全球,謝鋒提醒,貿易戰不存在贏家,經濟霸權主義逆歷史潮流而動,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只有開放才能使各國共同繁榮,持續發展。他強調,國家願與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他提到,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去年下半年創立內地、香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三方合作機制,透過內地的資金、技術、產能優勢,與香港的區位、國際化專業服務等優勢,以及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三者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爭取實現“1+1+1大於3”的效果。他又表示,華商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呼籲各地華商在推進“一帶一路”與大灣區建設中,助力香港、服務國家、惠及世界。

 

 

“一帶一路”與大灣區機遇

 

陳百里: “一帶一路”體現商貿共融

面對世界經貿形勢風起雲湧,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百里強調,加強商貿溝通共融、營造多贏才是經貿發展的正途,“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應對複雜環境最堅強的後盾。他指出配合國家發展大局,特區政府致力擔當促成者,一方面讓中央部委、內地省市、央企、國企和民企了解香港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優勢;同時將“一帶一路”的龐大機遇由淺入深、充分優化,讓香港企業不同專業和持份者理解和參與其中。

 

陳百里指出,香港在專業服務這個板塊的優勢比較明顯,擁有法律、金融、投融資、會計、工程規劃及專案管理等方面大量熟悉國際規則的人才,不少國際知名的專業服務機構亦落戶香港,並以香港作為拓展亞洲市場的基地,加上香港具備完善透明的監管制度、成熟的資本市場和穩健的市場基建,香港具條件成為“一帶一路”的專業服務中心,關鍵只在於如何將上述優勢與“一帶一路”項目和商機有效對接。
 

鼓勵年青人參與“一帶一路”亦不容忽視,陳百里指出,商經局正與一些專業團體、大專院校和企業協會籌辦提升“一帶一路”專業服務能力的計劃,目標是培訓專業服務業界及年青從業者充分把握當中的機遇,並為應對風險作好準備。政府亦會組織工商及專業界別的代表團到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等,陳百里表示,一些本地初創企業的年青人也隨團到訪,讓他們實地了解當地情況,加強對接。

 


謝國民: 團結華商探索“一帶一路”機遇

泰國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謝國民期望團結各地華商共拓機遇。他建議各地的中華總商會、華商領袖組織成團隊,將有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家聚合起來,彼此就各自領域或專長開展深入交流,繼而探討“一帶一路”以至大灣區所帶來的具體商機。

 

在“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中,謝國民認為香港是左右逢源。他指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背後是14億人口的龐大經濟體,極具優勢,鼓勵世界華商將基地、金融投資總部設於香港,有助於在“一帶一路”、大灣區以至東盟的的投資經商。

 

謝國民並介紹泰國東海岸經濟走廊ECC,認為當地充滿機遇,被視為推動泰國經濟的新動力。他闡釋,東海岸經濟走廊連接曼谷,佔泰國發展GDP總額的70%以上,人均收入不遜於曼谷,年底將進行高鐵投標,預計將形成地下鐵、輕軌和公路的中心,連接三個機場和兩個深水碼頭,促進附近一帶的商業、工業、服務業和房地產的發展,而房地產和專業服務正是香港企業家的專長,具備合作發展的空間。

 

袁國強: 建構法律和解決爭議共同平台

資深大律師袁國強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採用普通法,也用中文,曾經有人說:“香港是全世界唯一採用普通法同時用中文的地方。”另一方面,香港是國際化而開放的地方,來自海外的律師比比皆是,若在香港處理其他地方的法律問題也能找到相應的法律專才。因此,他認為香港的法律專業服務能為企業在“一帶一路”投資過程中,提供不同的法律專業服務。此外,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世界廣受認同,若在“一帶一路”的投資中有任何爭議,香港是進行仲裁的理想地方。

 

“一帶一路”涉及國家眾多,各有其法律系統和文化,袁國強表示,企業要在沿線地區投資、營商前,必須探討法律風險如制訂合同的內容、條理以至履行時出現爭議時等不同階段的處理。正因法律與經貿活動關係密切,袁國強強調,若要推動“一帶一路”往後健康發展,必須為“一帶一路”打造法制營商環境,各種經貿、投資活動在此法律平台上都有所規範。

 

目前西方國家對國際商貿規則的制訂有較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反之中國的參與不成正比,袁國強坦言比例並不理想。他建議日後制訂一套專門針對“一帶一路”解決爭議的規則,設立一個“一帶一路”解決爭議的中心機構,相信香港可於這方面的工作起到積極作用。

 

張燕生: 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世界越是逆全球化,就越需要“一帶一路”所推動的開放、包容、共用的世界秩序。全球華商要認清世界形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構建跨境網絡建設,推動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世界華商要推動“一帶一路”就要開闢新疆域,張燕生表示,香港和大灣區應當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聚焦重點國家、地區和領域,合力打造“一帶一路”的項目集群和產業鏈,並於沿線國家形成境外的經貿合作區。
 

目前“一帶一路”的建設重點仍是集中基建項目,聯合國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將創造一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張燕生說“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設施聯通才可推動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此外,創新亦是驅動經濟的重要力量,2016年廣東和深圳的研究強度分別是2.56和4.1,已超越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香港在金融、高端服務和國際化方面具有世界級優勢,深圳和香港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世界最優創新集聚地,未來應加強合作建立一流的大學、直接融資中心和創新策源地,對“一帶一路”的發展具有強而有力的支撐作用。

 

聶德權: 政策創新是大灣區發展關鍵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審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時,同時要配合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三個非常重要的區域經濟發展,而粵港澳大灣區屬最開放區域。國家在“十九大”報告中闡明未來將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透過大灣區可實現進一步的改革開放。

 

聶德權又提到,發展大灣區最重要的是政策突破與政策創新。大灣區內部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及三個獨立關稅區,若要生產要素便捷流通,便需要一個頂層設計。中央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正是順應此需要,透過中央高層領導統籌,與各個單位共同研究政策突破與創新。

 

大灣區發展不單是經濟產業發展,也包括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提升。聶德權指出,政府的工作是要在一些領域上實現突破,例如科技創新、部分新興產業等優勢領域,以期利用大灣區提供的空間、人才發展,把大灣區發展成一個優質生活圈,打通人員、資金、貨物、資訊的流動。

 

然而,大灣區難以單靠政府發展完善,聶德權表明,推動大灣區發展需要企業、商會、專業人士共同探索機遇,特區政府則與中央部委、廣東省市政府、澳門特區政府等緊密聯繫,推動政策突破和創新,透過共同努力發展大灣區,而香港未來亦能進一步實現多元化經濟產業,社會民生得到進一步改善。

 

查毅超: 大灣區城市各具創科優勢

創科發展是近年香港熱議話題,香港科技園有限公司主席查毅超指出,特區政府已投放超過500億元資金支持創科,當中400億元與科技園相關,包括投放100億元打造兩個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創科平台。

 

創新產業與大灣區發展息息相關,查毅超表示,大灣區需與香港河套區開通四流,即物流、商流、資金流與資訊流,讓兩地科研人員有效合作。河套港深科技園發展去年落實,他認為此舉體現香港和深圳在科創方面的緊密合作。他認為,在大灣區“9+2”城市之中,不同城市都各有特色,在創科方面亦如是。例如香港有四家大學名列QS排名的首100名,當中三家的工程與科技學科名列50名內,可見其在研究開發上的優勢。他強調,每個角色都同等重要,故毋須拘泥於誰的重要性較大的問題,精力應聚焦於如何進一步互補優勢。

 

查毅超認為,大灣區發展的關鍵在於如何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工作。大灣區商機處處,透過與中總等本地商會以至全球華商商會的合作,尋求在大灣區建立全球共贏平台。

 

袁俊: 建立合作機制破除多元制度成本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俊認為,要從廣東角度觀望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從國家構建開放新格局角度思考。他指出,珠三角發展得益於港澳因素的支持,經過四十年發展,廣東已經成為內地最開放、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地區,位處內地改革開放的前緣。

 

在佈局上,袁俊稱廣東已形成“一核一帶一區”的開放發展格局。“一核”指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地帶,“一帶”是其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一區”則為北部山區生態發展區,以此把整個廣東放諸進一步開放的前緣。從整個大灣區格局來看的話,袁俊指出,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與以往的粵港澳合作完全不同,它同時幅射與帶動環珠三角的發展,造就全面推進。他提到,目前廣東推進大灣區的措施非常多,把大灣區視為廣東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第二次全面開放,在一個更高起點上形成高水平開放格局。

 

在推動大灣區建設過程中,袁俊視加緊對接港澳、建立合作機制為當中關鍵。他指出,大灣區的特點是“一國兩制”帶來的多元制度,雖亦衍生制度成本,但三地可在中央支持下,共同探討、研究如何破除相關問題。他認為,透過加強制度創新,可使合作更為高效、更為符合大灣區的發展規律。

 

蘇育洲: 澳門成葡語國家平台

澳門面積雖小,但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蘇育洲表示,它作為珠三角與大灣區的門戶,地位十分重要,若將澳門與整個大灣區連結起來,則形成一個龐大市場。

 

在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之下,蘇育洲對澳門的前景樂觀。他指出,澳門的旅遊發展有別於香港、新加坡,其定位為綜合度假村,同時包含博彩、酒店、購物、表演等諸多要素,讓澳門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旅遊勝地。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屆時往來澳門的交通更為方便,因此他十分看好澳門旅遊業的前景。蘇育洲又指出,因為歷史因素,澳門與巴西、安哥拉、葡萄牙等葡語國家的關係良好,國家亦把澳門定位為葡語國家平台,而且享有較低關稅的優惠,為華商帶來機遇。

 

在創新方面,蘇育洲表示,澳門大學擁有兩個國家研究所,其中之一是透過科技把中醫藥標準化,內地面對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醫療相關產業將大有可為。另一國家研究所則專研電腦晶片技術,並屢獲專利。他又提到,澳門政府提出五年計劃,銳意把當地發展為智慧城市,當中的構想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旅遊、智慧金融及智慧交通,為各行各業提供巨大投資機會。

 

陳凱: 配合國家“走出去”成專業服務業新藍海

香港會計師公會代表陳凱表示,香港的專業服務的獨特優勢是“熟悉國際,了解國情”。香港本身是國際金融中心,會計與法律等很多專業制度都和國際高度接軌,專業資格在國際資本市場亦同樣獲國際認同,以會計師資格為例,便在全球九大國際資本中心都得到認同;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亦免卻語言等方面的障礙。他指出,過去五年從內地“走出去”或是外商投資內地,大概70%都是通過香港進行,證明香港地位的重要。

 

陳凱指出,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香港便作為“引進來”的平台,協助國外投資、華商引入中國;至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走出去”的步伐大為加快。陳凱謂,香港專業人士在內地“引進來”與“走出去”俱扮演重要角色,亦因應客戶的需求提供更多元服務。他以會計業為例闡述,現時除了提供投資前風險評估之外,亦可為客戶進行盡職調查,包括財務盡職調查、業務盡職調查、法律盡職調查,以確定業務模型是否具可持續性;此外,業界亦協助被投資的企業進行整合,提升效率與績效。他強調,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亦要證明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地位,而高端專業服務是香港專長所在,相信未來業界定能找到一片新的“藍海”。

 

 

創新經濟動力

 

林廣明: 智慧金融服務是挑戰更是機遇

智慧城市與金融業其實息息相關,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企金業務總監林廣明指,智慧城市發展給金融業帶來巨大挑戰和機遇,因為移動支付使支付更加便利,但也使監管更加困難。傳統商業銀行在嚴格監管下運作,互聯網金融帶來了極大突破。


林廣明說,金融行業於這個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時代做了不少探索。在幾方面可能對今後城市的發展、市民出行等方面帶來極大的便利。


首先,創新科技推動金融服務進入全面數字化時代,提高客戶體驗和滿意度。例如用戶可以隨時查閱自己賬戶餘額與証券賣賣交易情況,新興的移動支付方式,如VR、人臉識別等技術可提供更便捷的支付體驗,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也可降低服務門檻,實現普惠金融,與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惠及傳統模式無法覆蓋的客戶群。而且,今後全球支付和清算方面會有更多的技術安排,包括貿易融資。目前全球的發展瞬息萬變,尤其在反洗錢的方面,故銀行在這方面也應大幅提高服務水準。

 

他續指,金融欺詐花樣千奇百怪,防不勝防,以前靠人工處理,效率和安全性都打了一定折扣,今後由於有了技術的發展,在這方面大大加強和提高,銀行可利用新技術改善原有風險管理的模式,減少大家對全球貿易交易和支付過程中一些糾紛。傳統銀行和金融科技是互補的關係,銀行可以發揮現有的優勢,包括專業金融知識、雄厚資源、穩固基礎設施、熟悉監管要求等,加快研究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

 

洪丹毅: 城市因移動支付而變得更具智慧

有人說,移動支付、高鐵、電商和共享單車乃中國“新四大發明”。其中電商和共享單車沒有移動支付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高的滲透率和規模。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洪丹毅指出,移動支付是騰訊金融科技除了理財和證券以外的另一主攻項目。他憶述,自2014年推出微信紅包以來,騰訊見證了內地移動支付市場的蓬勃發展,至今已有超過七億平台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工具。

 

洪丹毅指,移動支付帶動無數行業的發展與變革,讓內地很多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智慧,同時商家也可利用移動支付和公眾號等構成的地理位置信息熱力圖,制定更精準的營銷推廣策略。他舉例,例如麥當勞可以透過分析數據,得悉他們已有的客戶尋找同年齡段和同特徵的使用者,看他們分佈在哪些地區,讓他們精準的選擇場景和地點,開立不同風格的門店。

 

2017年,騰訊更推出“乘車碼”,顧名思義是支持用戶通過微信端簡便的二維碼搭乘地鐵、公交、輪渡。推出以來,已在國內滲透到90個城市不同的公交網路。洪丹毅闡釋,乘車碼的普及,有望使政府得悉市民交通習慣,從而改善政務規劃,比如準確知道繁忙時間在何時,甚麼時候派更多的車。乘客方面也有得益,例如今天地鐵發生故障,通過乘車碼介面推送告訴他改變行動路線等。

 

洪丹毅說,未來騰訊嘗試通過人臉識別和實際明確驗證的方式,把身份證資訊載入手機,將來用戶出行不用再帶現金、銀行卡和身份證,只需一部手機走天下。

 

鍾小平: 基建須因應科技隨時而變

如今基建、城市發展與高科技關係密切,AECOM中國區總裁、亞太區高級副總裁鍾小平認為這類行業項目時間甚長,不可能等科技發展到他們可以使用在專案的時候才改變。反之,業界必須從速整合新科技,方能對及時對城市環境有所貢獻。


他以芬蘭一個可以容許用家規劃出行方式的交通手機應用程式為例,說明發展智慧城市必須以人為本,一座智慧城市必須是為“人”服務的城市,只有“人”才是城市一切活動和發展的核心意義與驅動力。基建工程行業要利用高新科技,數據化和人工智慧等高新科技,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居住環境。
 

鍾小平提出,所謂“智慧城市”,乃指城市如何提高面對危機的應變能力。同時它可以把公共服務信息更有效率地傳達予市民,提高效率,並建立起個別城市的獨特之處,為市民帶來歸屬感。他認為,創新不只是嶄新的發明創造或尖端的科技,創新地優化、改善或更好地管理現有的科技和資源,也是一種創新。過去數十年,香港在新市鎮建設和解決方案上累積深厚經驗,特別是如何透過智慧型基礎設施來滿足民眾的經驗,為“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國家和城市持續發展提供借鏡。

 

白連源: 提升建築科技有助資源持續

智慧城市牽涉範圍甚廣,新加坡長成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白連源從可持續建設與建築科技的角度論述。在可持續建設方面,他指綠色建築不僅局限在建築體本身,在建築、運營、運營、翻新、拆除等各階段都能有效利用資源。在人造建築和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同時考慮建築效益、建築實用性、舒適度,實現可持續發展。他以新加坡為例,由於種種局限,該國建築業只能以創新思維和建築新技術,轉型並發展自己可持續建設的模式。在滿足現今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確保能給後代足夠的資源持續建設。

 

在建築科技方面,白連源提到數個新趨勢,包括建築信息化、作業組件化與建築自動化。他以中樞神經比喻建築系統中的資訊,建築信息模型可為整個建築周期提供精準實信息,延伸出其他新興建築技術如虛擬設計擬施工、集成式數碼傳輸技術等。同時,智慧科技和資訊通訊緊密聯繫,帶動建築作業數位化、組件化、自動化,在確保品質優良的同時,亦達到生產上的安全要求。在提高建築生產比例的同時,減少行業對勞工的需求。此外,他認為建築資訊化有助發揮資源潛力,同時減少資訊不流通、作業不規範所造成的浪費,符合現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鍾偉鋒: 5G技術成智慧城市強大後盾

流動網絡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可說是起着關鍵作用,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市務總監鍾偉鋒指出,智慧城市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及5G發展有密切關係。

 

他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各項技術的重要:如登革熱最近於港肆虐,流動網絡的連接能力可以監控積水與蚊子,以便預防疾病;另外他說,中移動最近和香港本地政府部門合作,做樹木的監控。政府擔心某些樹木生長異常或會構成危險,於是他們給每一棵樹裝上感測器,用上了其IoT的平台和技術;又如政府須規劃城市布局和道路等,或如商家想在某城再開若干零售店,流動網絡歷來積累大數據製成的“熱力圖”就可以大派用場,協助他們更快更準確地達到目標。

 

鍾偉鋒闡釋,通訊網絡是發展智慧城市的基礎。5G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有助建立物聯網,其中窄頻物聯網(NB-IoT)具備低功耗、廣覆蓋、低成本、大容量四大優勢,真正實現萬物互聯,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對香港來說,要推進智慧城市,一定要背靠中國大陸,利用內地人口基數的優勢,事半功倍。現今社會面對不同的挑戰,透過創新科技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減少資源消耗,提升效率。智慧城市依靠廣泛利用感應器、物聯網、雲端運算、流動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開發智能系統,5G的推進亦有助智慧城市的發展。

 

尚海龍: 建設場景助人工智能技術落地

人工智能(AI)是未來成智慧城市的基石,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執行董事尚海龍指出,AI在過去八年以來取得很大突破,也代表為世界帶來重大改變,例如臉部識別就是當中的例子。現時已有技術利用臉部識別登入系統,例如部分櫃員機便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登入戶口提取現金。臉部識別登入技術應用於不同行業除可降低成本,亦可提高效率,例如蘇寧在南京開設的無人超市於去年開始營業,店內連一個營業員也沒有,完全藉由AI、臉部識別技術完成,顧客只需要透過應用程式與電子支付即可輕鬆購物,商家亦可大大降低成本。
 

尚海龍認為,政府在推動AI上可扮演更積極角色。他表示,企業所需要的是普及AI的場景,讓企業的技術、產品可以落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政府可引導不同行業的傳統企業,讓他們了解AI產品化與功能化。與此同時,政府亦可提出資助,例如內地政府推出科技券,企業引入這些先進產品升級自己的流程、工藝與產品場景的話,政府提供一半以上的補貼,促進企業以較低成本接觸新技術,以達業務提升之效。

 

雖然社會上部分聲音質疑,AI或會取代人類,但尚海龍認為目前人工智能仍不可能取代人類,因為其應用只是在單項能力上比人類優勝,功能上替代部分工作,整體而言仍未能視為擁有真正的智慧。

 

張國林: 華胞成橋樑建立商業關係

馬來西亞鑫資金投資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張國林指出,即使處於數碼經濟的世代,誠信仍然非常重要。只有在維護及加強誠信的大環境下,創新、合作、人才方能得以發揮,成為啟動未來、創新經濟的主要動力,達事半功倍之效。

 

張國林表示,就政府與科技發展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在區域上是首個對互聯網和數碼經濟的未來抱有遠見和希望的國家,早於20多年前時任首相馬哈蒂爾已領導設立 “多媒體超級走廊”,蓋茨亦曾支持該計劃,使多媒體走廊曾經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的IT中心。1990年互聯網雖尚處萌芽階段,但馬來西亞已在當時落實不審批互聯網輿論的承諾,造就一個開放的環境孕育創新產業。

 

從人才角度而言,張國林認為國外回流的人才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可貴經驗,對於馬來西亞和國際上有所認識,幫助回國後創業與本地企業的合作,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商機,未來將是人才回流的好開始。他又提到,人才回流不僅僅是帶回技術,尚有不同的視角,針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人脈關係,有助引入國際資金。這種合作模式不獨限於馬來西亞人,而是放諸海外華人都可建立相類的商業關係。例如國內的滴滴出行投資新加坡初期,便是通過華人背景了解情況,藉海外華人的身份獲得先機,快速獲得誠信與關係。此外,當地不少人都掌握多種語言,並普遍包容不同文化間之差異,擁有非常好的世界觀。

 

杜健明: AI醫療應用需亞洲數據配合

長江生命科技醫藥研發副總裁杜健明指出,創新技術對於區域經濟發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驅動力。AI是最重要及創新的平台之一,可從中開發很多不同應用,而醫療便是當中的一個重要範疇。AI的其中一個應用是對疾病的診斷,例如AI只需要檢視人的虹膜就可以判斷是否有眼科疾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早前亦批准一個軟件面世,該軟件根據圖片就可以檢查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過程中憑藉計算方式和AI就能完成診斷工作,而不需要醫生干預。

 

一些大型製藥公司也利用AI技術從龐大的資料庫管理數據,從而找出更有效的藥物成分,或是選取更好的目標判斷藥物效果。然而,杜健明指出,當中仍存在一些挑戰。亞洲佔世界60%人口,但現有的基因數據主要是基於西方人口,對亞洲人口而言未必準確,例如內地乳癌資料就與西方資料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他認為如果可以收集亞洲人口的數據,再加以準確分析整理,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對於香港的創科發展,杜健明認為容許沒有盈利的創新創業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將形成龐大機會,早前一家公司已因此而集資4億美元。與此同時,本港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充足,而且在港申請成功即可獲全球保護,亦有助吸引外地創科企業落戶香港。

 

張俊賢: 活用區塊鏈提高審計效率

羅兵咸永道中國風險及控制服務部合夥人張俊賢認為,創新的定義是從無到有,目的則是為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價值。在數位時代,創新一般就是利用科技帶來創新,而創新的關鍵他統稱為“ABCD”:A指人工智能,B指區塊鏈,C是雲端計算,D則是大數據,全屬現今推動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
 

區塊鏈為是與會計業最密切的新興技術,張俊賢稱,傳統上為大型企數進行審計需要動輒上千人手,而且牽涉大量文件。他表示,紙製文件既沒有效率,亦易於捏造或損壞,相反如果資料儲存於區塊鏈,因為區塊鏈本身就是透過合作形式分享資料,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單獨控制,而且由於資料經過加密,令資料亦難以篡改。他又解釋,傳統做法所以耗費大量人手,主要是因為需要向其他機構要求確認函以確認資料真偽,但這些工作本可以獨立進行。參考台灣方面的業界經驗,當地政府把所有函件放於區塊鏈,所有審計師或公司都可以通過統一的區塊鏈進行審證,從而節省很多時間與程序。
 

對於有意見認為,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科技的出現或會加快既有工種的淘汰,張俊賢表示,AI的出現即使讓舊有工種消失,但亦會產生新工種,因此並不會令年青人失去工作機會。他舉例指,現時仍無法肯定AI所做的事是否正確,專業機構便可能承擔驗證AI工作成果的角色,由此產生新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