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年6月
疫後中醫新出路

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中成藥成為市民居家必備的抗疫靈藥;不少不幸染疫的市民,亦仰賴中醫來緩和後遺症。一場疫情,令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智慧大展異彩。不少專家均預料,經此一役,往後中醫勢將在本港醫療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卞兆祥:中西醫協作治療效果顯著

第五波疫情爆發之初,公立醫院床位一度異常緊張。為舒緩床位壓力,政府於各區迅速建立了數間暫托中心,以接收輕症和康復中的新冠病人,其中啟德暫托中心更破天荒試行中西醫協作治療。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兼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當時在啟德的第一線參與抗疫工作,至今記憶猶新。

 

“整個中心只花了約十天時間籌備,團隊之間事前亦未曾合作,故供各方磨合的時間不多,可見挑戰之大。中心共有1,200個床位,由浸會大學、東華三院和基督教靈實協會分別負責營運,浸會大學負責經營400張床位,是香港史上首次由有中醫參與管理如此多的床位,也是首度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說是中醫發展一大里程碑。”

 

中西醫聯手 一加一大於三

當時中心同時有中西醫團隊駐場,雙方又是如何合作?卞兆祥闡釋,在接收病人後,會由中醫或西醫先看診,並就病情作詳細記錄;其後中西醫生之間會見意交流,就每位病人的獨特情況,磋商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務求做到一加一大於三的治療效果。而最初中西醫之間,對彼此的診症方法並未十分了解,但透過持續溝通,以及互相“上堂”講課等形式,雙方了解日漸加深,合作亦漸趨順暢。

 

卞兆祥續指出,另一大挑戰是當時中心接收的大多是65歲以上長者,不少本身患有長期病,因此在治療新冠病情時,也需顧及其他疾病,並了解其正在服用何種藥物,以免藥物相沖。“中醫講究整體治療,再加上與西醫協作,不少病人出院後,發現其他疾病也有所好轉。這次啟德的經驗非常寶貴,相信對本港未來醫療發展也將帶來啟發。”

 

親歷中醫發展20載

這次浸會大學獲邀參與抗疫工作,其實並非偶然。浸會大學在本港中醫發展上,是名副其實的先行者,早在1998年已推出全港首個中醫學士學位課程,其後更成為本港的中醫科研重鎮。卞兆祥則於2001年加入浸大,20多年來可說見證了本港中醫發展之路。

 

卞兆祥回憶,當初加入浸大後,首項工作便是帶領中醫學生到廣州實習。皆因當時本港中醫教育尚於草創階段,回歸前更全無政府資助的中醫教育。其後浸會大學開創先河後,本港高等院校才陸續開辦中醫、中藥學士甚至碩士課程,逐漸形成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回歸後政府亦陸續增加對中醫研究的撥款,大大促進中醫、中藥科研發展。

 

卞兆祥強調,中醫的長遠發展,首重人才培訓,因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醫生。“據統計,現時註冊中醫師約有10,553人,與西醫14,000多人相比,並不顯得遜色,側面反映了中醫的日益普及。我記得初來香港時,看中醫的大多是公公婆婆,但近年看中醫者,中青年人佔了一大半,這是十分顯著的變化。”

 

中醫角色備受重視

談到本港中醫發展的前景,卞兆祥坦言十分樂觀,相信中醫在香港醫療體系中的角色,將日益重要,其中原因有三。首先,本港對中醫有一定需求,因部分病人接受西醫治療後,效果未必最佳,會想轉看中醫。據早前政府統計,中醫門診大概處理了16%的門診病人;其次,實際上部分疾病,中西醫治療有互補作用。例如中風患者,在復康過程中,利用中醫的針灸,比起單純物理治療或西醫藥物,效果可能更佳;第三,近年政府逐漸把中醫加入公營醫療體系中,目前已在各區設立了18家中醫診所,而首家中醫院也將在2025年成立。“政府對中醫日益重視,透過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中醫的發展必將愈發蓬勃;隨着中醫普及,不但中醫中藥業界受惠,我深信也是廣大市民之福。”

 

 

 

 

李應生:大灣區整合 中醫藥發展新契機

中藥中醫深受市民歡迎

疫情期間,不少香港市民選擇服用中藥作為預防及治療的藥品,國家衛健委早前亦發佈了相關推薦的治療方劑和藥品“三方三藥”,其中三藥即指“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血必清注射液”,前兩者均有引進銷售,廣受市民的歡迎。

 

本會副會長、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指出,第五波疫情以Omicron病毒為主,輕症患者較多,根據中醫師的治療經驗,除上述兩款中成藥外,也可選用治療外感的其他中藥,包括銀翹散、藿香正氣片/丸、麻杏石甘湯等,市民應根據自身體質選用合適的中成藥,並留意相關產品的說明書。

 

李應生續指出,市民感覺不適除了自行服用中成藥治理外,在可行的情況下應選擇求診中醫,經把脈診症後,開出適當的中藥劑服用。“疫情期間,很多團體提供了針對居家隔離新冠患者的中醫診療服務,例如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舉辦的‘遙距中醫診療計劃’,為新冠患者提供視像電話診症服務,並專人送上四天的中藥顆粒,費用全免,在疫情期間為市民送上關懷和溫暖。”

 

中醫藥未來擔當更重要角色

香港疫情嚴峻,政府首度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計劃,兩者互補優勢,效果十分理想。李應生認為中西醫各擅勝場,例如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機等儀器輔助,又或一些長期病患者,需要定時服用西藥控制病情;再者一些緊急情況下需要進行手術,西醫皆俱有優勢。

 

他認為中西醫二者可作綜合性治療,以西藥舒緩症狀、中藥根治病源;病人危怠可由西醫急救,情況穩定後,中西醫可進行協作治療。“中醫和西醫雖分屬不同體系,但目標都是治好病人,減輕患者的不適,大家可分工協作,以達至最佳的效果。”

 

中醫藥在華人社會備受重視,但由於宣傳未有普及,市民有時對中醫中藥應用不甚了解。但經歷疫情後,政府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增加,市民對中藥的信心亦大增;加上本港第一間中醫醫院將在2025年落成,中醫藥在香港日後的醫療體系中應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大灣區整合 促進中醫中藥界發展

而隨著大灣區加速整合,香港中醫中藥界亦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李應生指出,他作為港區人大代表,由2018年起每年兩會之人大建議書中,均有提及讓香港已經註冊的中成藥產品,透過一個特設的簡易註冊程序,便可進入大灣區先行先試銷售,以及讓本港的註冊中醫可於國內的醫療系統執業。

 

去年李應生的建議獲得國家回應,公佈了大灣區內地城市公立醫療機構招聘香港中醫師、以及簡化香港傳統外用中成藥在內地註冊審批程序,實在為本港中醫藥界帶來很大鼓舞。

 

李應生認為政府應趁此時機,為中醫中藥多作宣傳,並在十八區增設中醫藥基層服務,同時應盡快把中醫藥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中醫藥富含哲學智慧,透過加強和普及宣傳教育,從小培養及認識中醫藥文化,加強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承,我深信將有效發揮香港中西文化匯聚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