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年4月
為國獻策 為港建言

本會多位首長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他們早前出席“兩會”,就國家及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以至第五波疫情應對等議題發表己見,積極參政議政。

 

 

 

 

霍震寰:重建口岸 推動文化 促成全面回歸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近年“兩會”的焦點議題之一,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人大代表)霍震寰對此自是十分關注,今年他所呈交的提案亦與此有關。

 

地理方面,霍震寰有感羅湖是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故推動羅湖口岸重建意義重大。他建議香港東鐵線延伸至羅湖境內,實行各項便利通關模式,提升通關效率。

 

至於文化方面,霍震寰指出香港“一國兩制”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文化回歸”卻仍未竟全功,故認為應從社會價值、學校思想教育、公營部門及大灣區融合發展等多個層面推動之。特別在青年方面,霍震寰留意到目前越來越多青年進入大灣區,故應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港澳青年發展體系,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祖國。他指出,這一切可以透過加強政策、降低門檻、提供資金及創新教育等方式實踐。

 

長年關注武術發展的霍震寰,今年亦不例外為粵港澳大灣區武術協同發展提出建議。他指出,大灣區武術根基深厚,其獨特文化氛圍有利武術承傳。故他建議透過組織聯盟、教育等途徑,促成大灣區內各地武術協同發展,盼中國功夫可以藉此走向國際。

 

今屆“兩會”,霍震寰指其公司有員工被列為新冠病毒病感染人士密切接觸者,故只能請假以保障其他與會者,減低傳播風險。對此,他深感遺憾。他並指,這次“兩會”是本屆最後一次會議,也正值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國家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績單,同時,李克強總理的工作報告更為他帶來了強大信心。所以雖未親身赴會,他期盼所提供的建議可使香港與祖國一起迎風啟航,破浪前行。

 

 

 

蔡冠深:“兩會”展現泱泱大國風範

對於本次“兩會”,本會永遠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表示,具體感想可整理為四點。首先,他認為本次“兩會”是一次高效緊湊的會議,在本屆政協收官在即之際,短短七天的會議議程重大。委員們認真履職,遠在香港的委員,也都通過各種方式投入工作,不負使命。

 

其次,這是一次展現國家強大組織動員能力的會議。本次“兩會”正好與殘奧會同步舉行,兩場如此大規模、防疫要求極高的活動匯聚首都,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生動地反映出泱泱大國的風範和底力。

 

其三,這是一次展現出國家領導層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全盤把握,成竹在胸的大會。會議前,俄烏大戰驟起,香港疫情惡化,一時間風高浪險。但以習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從容應對。到了會議後期,已可看到中俄關係更加穩固,戰爭大局已定,德法首腦撇開美國與習主席對話,整體形勢已向好發展。

 

最後,這是一次由國家最高政治機關向香港同胞展示對港方針,展示中央和全國人民與香港同胞血肉相連的會議。副總理韓正有關香港抗疫的所有要求,總結為中央“照單全收,有求必應”八個字,從北京“兩會”直達香港,久久迴盪在全港七百多萬市民的心上!

 

 

 

 

曾智明:解決教育痛點 促進青年交流

越來越多港澳專業人才有意到大灣區發展,但子女的教育問題卻往往成為他們是否啟程的疑慮。有見及此,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曾智明今屆“兩會”就此以及其他青年問題提出建議。

 

曾智明指出,進一步完善港澳子弟在大灣區的基礎教育體系,是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不過目前無論是港澳子弟學校或專班,都未能滿足龐大的需求。故他建議內地教育部門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均規劃設立一定數量的公立港澳子弟學校或班級,並採取特殊政策,允許香港的辦學團體到灣區內設立以港式教學模式為主,採用港澳(主要是香港)中小學通用課程的港澳子弟學校,為打算到灣區發展的港澳人士解決痛點,為促進大灣區的建設以及實現香港的人心回歸,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曾智明亦觀察到疫情至今長達兩年多,部分香港青年對融入大灣區發展產生了畏難情緒。故他也有呈交提案建議廣東省有關方面與香港特區政府和愛國愛港的青年團體合作,全面整合大灣區的青年交流線上平台,並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線上交流節”等活動,做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環境下,也能夠全面推動港青對大灣區的了解並加深區內的青年交流,以實現促進港青透過參與大灣區建設,從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目標。

 

今年“兩會”期間,香港正值疫情嚴峻之時。曾智明指,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協調工作,讓港區代表委員們得以成行赴京之餘,更准予同一場地參與會議,充分表現了中央對港區代表委員的重視。此外,曾智明亦指今屆“兩會”程序精簡,例如“兩高”報告也是宣讀精簡版本,他形容這是一種進步。他認為國家對香港十分關顧,例如副總理韓正會見港澳政協委員已表現出對香港的疫情非常關注。他期望,政協委員能如韓正所言全力配合特區政府抗疫工作,達致“民有所呼,政府必有所應”。

 

 

 

 

王惠貞:數字經濟引領大灣區發展

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王惠貞在本年度“兩會”提案中,重點關注數字經濟及大灣區的發展。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十三五”規劃期間的一萬億元增長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8.6%,且每年以雙位數字速度增長,可見發展前景亮麗。

 

王惠貞表示數字經濟是以大數據、智能算法、算力平台三大要素為基礎的新興經濟形態,皆因沒有大數據,數字經濟便是無米之炊;沒有智能算法,數字經濟不能創造價值;沒有算力平台,數字經濟將不復存在。其中大數據更是數字化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是驅動創新的重要因素,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而作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重鎮的大灣區,可利用其有利條件,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發展。王惠貞建議,可嘗試在大灣區推動數字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借助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密的經貿聯繫,結合數字人民幣試點,從國際協調、法律法規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等角度,推動“一帶一路”國家的商戶直接利用數字人民幣與境外商戶進行貿易往來。

 

 

 

 

李應生:善用香港中藥材優勢融入國家發展

身為香港中醫藥業界中人,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於今年“兩會”持續關注業界在香港以至大灣區的發展。此外,他也就疫情下的旅遊發展呈交提案。

李應生指出,嶺南藥材功效獨特,是我國寶貴的藥材資源之一。香港是嶺南中藥材的一個重要集散地,故他建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可以讓香港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參與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標準研究工作。因為香港不論在實驗設施、專業科研人員,還是在相應技術支援上,均已具備開展制定嶺南中藥材標準所需的工作條件,並可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之間在中藥標準研究方面的合作。

 

另外在中藥材貿易方面,李應生留意到每年內地藥材出產省份均有來香港舉辦招商會或對接會,卻未能達致國際交易之目的。香港現在擁有優良條件推廣中藥材貿易發展平台,包括符合國際認可之中藥材標準及檢測中心等。故他認為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升為國際中藥材貿易中心,建立數碼化交易平台,促進兩地中藥材追溯訊息互通機制,以全面地推動中藥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2025年)頒佈,中醫藥人員、產品、標準、資金等在灣區得以流動與聯通,港澳已上市的傳統外用中成藥註冊審批流程得以簡化,令港澳地區業界中人對前景充滿希望。有見及此,李應生建議中央可考慮牽頭建立恆常大灣區中醫藥發展協調機制,以便更順利地執行及推動相關發展良策,有利各方統一發展步伐和方向。

 

至於兩地旅遊業面對疫情衝擊,李應生建議這段時期可設法鼓勵旅遊從業人員提升學歷,練好“內功”,增強職業發展彈性。此外亦可舉辦全國範圍的旅遊業創新大賽,協助行業轉型升級復甦。他又建議政府共同搭建平台,通過“農旅互助”、 “旅體互融”等形式,協助旅遊從業人員跨界發展,解決失業困境。

 

 

 

 

胡曉明:推動科研教育 提倡健體強身

近年內地的科研成就有目共睹,亦成為經濟及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明對科研發展及相關人才培養甚為關注,今屆“兩會”就科學研究及教育呈交提案,另外也針對文化及教育方面提出意見。

 

胡曉明留意到,國家近年非常重視腦科學研究,先後將之列入“十三五”及“十四五”規劃綱要,是具前瞻性的戰略部署,故必須加快腦科學研究發展,以期達致世界科技強國目標。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考慮成為全國生物科技與腦科學研究領域的核心引擎,推動生物科技改革試點政策。此外也必須政策配合,提供綠色通道採納已獲境外機構接受的臨床實驗結果及核心技術,以便盡快引進國家。至於在科技教育方面,胡曉明認為必須努力培訓創科人才,故他建議學校應舉辦更多與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增加學生投身發展創科的興趣。此外,課程應讓科技專家協助不斷檢視,增強編程教育,學校應更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課程,好讓學生及早立志,向着目標前進。

學生除了學習以外,長年關注香港體育發展的胡曉明也認為他們應掌握至少一至兩項運動技能,提升健康水平。他建議不妨在學校加強推廣傳統中國體育項目,健體之餘亦有助推廣中華文化。政府亦可推動全民運動日,促進全民健康生活。另外飲食既為健康之源,亦屬文化之本,胡曉明指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應該通過中央政府推動成立中國飲食文化領導小組,實施飲食文化推廣計劃,使全球更為認識國家源遠流長的優良傳統。

 

胡曉明認為,今年國家的成果豐碩,包括強勁的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等,值得香港好好借鏡。而在香港嚴峻疫情下,尚能夠參與“兩會”實屬難能可貴。他親身感受到內地對抗疫嚴謹、認真的態度之餘,也見證北京多天天氣清爽,空氣清新,每天都見到藍天白雲,可見國家在快速發展之時也重視環保,進步顯著。

 

 

 

 

陳仲尼:“一國兩制”五十年後不需變

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陳仲尼談及今年參與“兩會”之感受,表示當中印象最深的,要數副總理韓正和政協副主席夏寶龍接見港區委員時的一席話,當中帶出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是希望港人對“一國兩制”有絕對信心,因這是對香港最好的政治安排。夏寶龍更引用了鄧小平的名言,表示‘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以後也沒必要變。

 

第二則是談到支援香港抗疫時,陳仲尼直言深感中央對香港的關懷和愛護。“當得知香港醫護人員不足、檢測能力不夠時,即馬上派人來支援;得知物資供應不足,立刻確保生活必需品源源不絕供應;得知本港醫院、隔離設施不足,便馬上協助建設方艙醫院。就正如韓正所說:‘只要香港有需要,中央照單全收。’”

至於在國家整體發展上,陳仲尼表示在去年疫情仍肆虐、國際形勢多變的背景下,國家不論在疫情防控還是經濟發展上,均取得矚目成績,全年GDP更錄得8.1%增長,可說絕非易事。“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方能有此成績。去年到今年國家的發展戰略,我會形容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希望國家可繼續延續此發展勢頭。”

 

 

 

 

張學修:為國履職為民盡責 深感榮幸

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張學修表示,今年“兩會”體現了國家領導人對統籌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穩健的部署,能夠如期參加“兩會”,他深感榮幸。“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氣氛熱烈,委員們各抒己見,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積極建言獻策,能夠和大家一起共同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十分榮幸。

 

“兩會”上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5%,符合中國經濟當前實際情況,是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積極回應,穩中求進,方能行穩致遠。對香港而言,這也屬一個啟示,顯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變,市場主體活力和抗風險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疫情,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

張學修續表示,作為瓊籍港商,他十分關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如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的聯動發展,是他近年提案的重點之一。此外,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建設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大機遇,對於如何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就業提供更好的政策和環境支持,他也提出了相關提案,期望可更好協助他們融入國家發展。

 

 

 

 

方文雄:中央對港支援有求必應

本次“兩會”舉行期間,遇上香港第五波疫情,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方文雄表示,在北京親身體驗到中國式抗疫之嚴格防控與卓著成果,也體會到中央對香港抗疫“有求必應”的大力支持與殷切期望,有祖國的堅強後盾,相信港人定能不負厚望,早日戰勝疫情。

 

在政協會議上,副總理韓正亦提到,很多省、市、城鎮及企業都想幫助香港抗疫,同胞之情難能可貴,但四面八方的援手也帶來混亂,最終中央統籌抗疫行動,令馳援有序而高效。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則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更加需要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方文雄認為汪洋的講話鼓舞人心,團結是應對各項挑戰的重要力量。

 

方文雄認為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全面了解國家的發展新動向。總理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展現了國家發展藍圖,例如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智慧城市刻不容緩;同時可在大灣區發展“專精特新”高端產業,為香港青年謀求更多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