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年2月
香港2030+:長遠規劃未雨綢繆

早前特區政府推出《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旨在更新全港發展策略,引領香港未來規劃、土地及基建的發展,以應對未來的轉變和挑戰。

 

策略規劃在香港有悠久歷史。自1970年代起,約每十年政府便會檢討全港發展策略,務求策略與時並進。而上一輪檢討已是2007年公佈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

 

應對內外挑戰

土地及基建規劃難以一蹴而就,《香港2030+》就是為香港長遠經濟民生發展未雨綢繆。就最基本的土地供應而言,面對人口持續增長,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出,政府會以不同方法增加土地供應,中長期發展策略亦漸見成效,政府已掌握近60萬個住宅單位的來源,未來可望逐步落實,有助紓緩一直緊張的房屋問題。

 

除了聚焦如何增加內部土地供應外,陳茂波表示,香港亦需要面對外部的轉變和挑戰,積極推動並參與區域經濟融合。舉例說,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將打通香港與珠三角西部地區的交通網絡,早前港深簽署合作發展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正是推動區域合作的例子。他強調,《香港2030+》將就加強區域對接提供措施,打造香港成為亞太樞紐。

 

打破發展瓶頸

規劃署副署長李志苗則詳述《香港2030+》具體內容。土地和基建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她坦言,因受制於土地和基建的不足,的確令目前香港的發展出現瓶頸情況。因此,政府將致力提供土地及空間,以解決各經濟產業面對的用地短缺問題,並適時建設基建配套設施、創造技能層面更廣泛的優質職位、繼續以鐵路作為公共運輸系統的骨幹,藉此提升經濟容量,以應對未知的經濟機遇或挑戰。

 

策略定位發揮最大效益

在《香港2030+》的框架下,港島的傳統商業核心區更形鞏固,集中發展高增值金融服務及先進工商業支援服務;九龍東將發展成為第二個都會商業核心區,平衡商業過度集中於中環一帶的問題;位處香港島西面的東大嶼都會將構建為智慧型金融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樞紐。李志苗指出,上述三個商業核心區所構成的商業核心圈相輔相成,不但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地位,亦提供土地與空間,為工商企業帶來創立、增值及擴充的機會。

 

此外,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屬策略增長區,透過填海、改劃及開發未經充分利用之土地,兩個地區可分別提供約1,000公頃和720公頃的土地,預計可容納65萬至105萬人口及提供近40萬個職位。李志苗期望,兩個策略增長區可提供充足的商業及住宅用地,既為經濟帶來動力,亦提供優質生活環境,並有助居所與職位地點分佈更趨平衡。

 

李志苗續指,透過策略性定位,打造三條發展軸包括西部經濟走廊、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北部經濟帶,把握地理優勢及創造協同效應。她闡釋,西部有通往國際及鄰近地區的門廊優勢,連同洪水橋、屯門、元朗南及北大嶼山的各項發展,可發展為新的增長平台;東部則善用其高科技產業和專上教育機構的聚群,並加強在將軍澳、落馬洲河套區及馬料水等地區的知識及科技設施;北部涵蓋六個現有和一個興建中的過境通道,配合新界北的發展,適合發展倉儲、科研、現代物流及其他新興行業。

 

自《香港2030+》推出以來,政府舉辦多個公眾參與活動,包括展覽、研討會、公眾論壇及導賞團等,並歡迎廣大市民就此表達意見,為香港長遠藍圖共同努力,致力為下一代創造可持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