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再工業化”為港再創輝煌

香港能否以創新方式達致“再工業化”並收復失地?就要端視本屆政府是否具備發展大局的長遠眼光和思維,為“再工業化”注入動力。

 

二十年前特區政府已開始談鼓勵創新和有效推動工業發展,但談了兩年就無疾而終。期間香港經濟歷盡起伏,也曾努力尋覓新的產業發展,奈何始終缺乏經濟增長的動力。幸好國家經濟快速增長,香港從中受惠,才能安穩走到今天。然而,近年香港經濟發展已陸續被內地主要大城市超越,歐美等發達國家亦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再工業化”已成為這些國家的重要發展策略。

 

上游基礎科研具優勢

回顧香港,上屆政府終於覺醒趕緊推動“再工業化”,增加工業用地和成立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我期望由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以最大力量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督導跨局跨部門的協作和投入之餘,亦能在“再工業化”方面提出具建設性的建議和策略。

 

若要使到“再工業化”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當然不能走回頭路,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廠穿膠花、造波鞋那麼簡單。至少是生產半自動化乃至全自動化,並聚焦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工業,例如生物科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具針對性的“再工業化”高增值製造業。香港的優勢在於上游的基礎科研,大專學界的科研水平高,但在項目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支援不足,科研成果無法本地生產,往往要交由擅於生產原型“prototype”的深圳,做出符合大眾需要、經濟實惠的商品,情況極不理想。因此,“再工業化”能否為香港再創輝煌,突破經濟發展的樽頸、產業單一化的困局,關鍵在於如何應用。

 

研究成果商品化空泛

現實是,兩年前審計署報告已指出,即使是大學的研究,有關商品化的研究成果所佔百分比相對較少,與商品化有關的研究成果數量亦有所減少。面對如斯情況,政府只懂老調重彈說會繼續與創新及科技局緊密合作,推動大學研究成果商品化知識轉移活動的空泛論調。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特刊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知識轉移上,沒有一間香港的大學排名是高於50,直教政府尷尬非常。

 

創科局不能講多做少

高增值製造業的成功需具備多項條件,首推教育,剛才提及的大學情況,就知道改變並非一時三刻可達。談到政府投放在研發的開支,過往我在不少有關經濟發展的辯論中已多番指出當局的投放嚴重不足。《施政報告》提出在本屆政府五年任期結束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約450億元,即由0.73%增加至1.5%;而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在創科方面投放500億元,政府的態度積極進取值得讚賞。但這應是一個開始,將來必須繼續在這方面的投放。我促請創科局更應快馬加鞭,盡快做出成績,不能“講多做少”、諮詢又討論,拖延“再工業化”的起動。

 

若要“再工業化”成功,香港與鄰近省市必須以大局的眼光來加強合作,才能互利雙贏。近年廣東的創新能力一直在提升,早已達到創新型地區的水準。兩年前全省先進製造業佔工業產值約一半,研發經費佔本地生產總值達2.58%。去年初,省政府把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列為發展的首要工作。與此同時,省政府亦具有全局發展的眼光,提出加強粵港澳創新科技合作。鄰近的深圳市亦一直着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朝高新技術產業方向發展,計劃於2020年把研發佔本地生產總值提升至4.25%。

 

加強大灣區創科合作

香港置身大灣區之中,雖與深圳共建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個重要的科技合作平台,但應同時把握與廣東省和深圳市的合作機遇,利用本身在法治、融資、資訊、知識產權保護等的優勢,參與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藉此推動本身更多的中游研究和科研成果商品化。早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已在香港成立美國以外首個的創新中心,就是抓緊香港及鄰近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機遇。如果未來五至十年是全球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香港能否以創新方式達致“再工業化”並收復失地?就要端視本屆政府是否具備發展大局的長遠眼光和思維,為“再工業化”注入動力。

 

不過,單以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一項,就如政府就隧道的交通流量分佈進行了三次研究一樣,經過反反覆覆的研究卻一直未有付諸實行。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夠以最大的決心疏理困擾市民十多年的隧道塞車問題。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