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

如果香港繼續自拖後腿、不珍惜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只會“蘇州過後無艇搭”,未來不單只會被邊緣化,更可能會淪為二流城市。

 

今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粵港澳三地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施政報告》以專章闡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雖然短短兩段,但大灣區所帶來的機遇,卻貫穿《施政報告》的重點內容,包括創新及科技、創意產業、專業服務及人才培訓。

 

莫沉醉國際排名榜

國家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納入規劃之中,我希望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須有充足的思想和行動準備,與大灣區內各城市攜手合作、錯位協調發展,引入創科產業,為香港奠定在大灣區內的獨有角色和定位。但若香港繼續自拖後腿、不珍惜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只會“蘇州過後無艇搭”,未來不單只會被邊緣化,更可能會淪為二流城市。

 

香港的營商環境向來具有國際競爭力,各項全球性營商環境、競爭力報告等都可以佐證。但是,香港是否安於這些得來不易的美譽,自我沉醉於這些排名榜之中,忘卻好好乘着國家發展的良好勢頭而更上層樓?我的答案是:“不!”傳統支柱產業已經面對其他經濟體系的競爭與挑戰,自身發展亦亮起紅燈,加上國際貨幣體系變數的風險與日俱增,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對環球資金流向隨時構成衝擊性的影響,要鞏固支柱產業的根基就需把握“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推動更多元化經濟發展,並拓闊在金融、物流及專業服務等多方面的優勢。例如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提供的境外人民幣結算服務,如果逐步放寬對換額度,將有助提升人民幣存款額度。《施政報告》提出為全港市民提供“數碼個人身分”(eID),政府不妨考慮研究與所有金融機構的專業資訊機構平台共同發展,進一步開放予境外人士,為香港鞏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中心地位鋪路。

 

G2G平台發揮作用

香港的貿易及物流業正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施政報告》雖然繼續提出在不同地點物色合適土地作物流用途,但要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和人流物流交匯點地位,相信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有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特區政府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新角色就不能空談,必須好好利用G2G平台發揮作用,合力把香港和大灣區內城市具規模的機場和港口,發展成為全球具規模的航運及物流中心。

 

近年,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經常被嘲諷落後。《施政報告》提出倍增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雖然略嫌不足,但總算是一個開始,政府態度積極進取值得讚賞。然而,投放更多資源後能否為香港挽回在創科發展的落後,就要視乎政府的思維與目光,以及法規能否與時並進。而如何增強公務員在創科發展的國際觸覺,從而突破在法規上的羈絆?近期就有一個很好例子,值得特區政府好好反思。早前香港科技大學師生成功研發全港首部無人駕駛高爾夫球車,香港遲了起步,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科大的研究竟然無法取得運輸署批准在馬路進行測試。我希望行政長官親自領軍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能夠設法打破現有框框,為創科發展拆牆鬆綁,並借助國家推動大灣區的規劃,盡快起步免被邊緣化。

 

青年圓創業就業夢

目前香港有50萬人移居內地,25萬名港人在內地工作,另有約1.5萬名香港學生在內地高等院校就讀。一個具規模的經濟區發展,必須具備多項元素,包括人才、資源、空間及通訊等。創科發展可以幫助更多青年人就業,青年人的起動成本較低。市場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相信可以一圓青年人創業和就業的夢想。然而,青年人要在內地就業和創業並不容易,除了資金之外,青年人不熟識內地政府架構和辦事文化,因而面對不少困難。特區政府應主動提供協助,才能有效推動青年人在大灣區內創業和就業。

 

應有自信參與發展

香港的金融、物流、貿易、專業服務及創新創意產業,可以利用大灣區進一步發展,問題是港人是否願意融入大灣區的願景,還是繼續故步自封,讓內地其他城市繞過、追過,最後被邊緣化?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應有自信,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推動經濟再向前邁進。因此,我呼籲香港社會和議會同事一起造大這個餅,參與並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使到9+2大過11。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