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年1月
打造香港数字经济发展蓝图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速数字產业化及產业数字化的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亦提出加强大湾区内创新科技合作,香港和广东省当局已计划共同加强区内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薛永恒:大湾区效应结合国家政策支持 推动香港成為国际创科中心

“十四五”规划订立以科技自立自强為重点发展战略,并力争於2035年晋身创新国家的前列位置。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香港可望成為具竞争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透过与大湾区城市强强联手,未来可抓紧更多创科发展新机遇,同时善用香港所长,為实现“数字中国”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要达到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薛永恒认為,香港在瞄準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之餘,亦必须在创新科技领域确立清晰定位,尤其重要是审视整个创科產业链:由基础科研、取得专利权,再到测试认证、原件製造、品质管理、量產等应用层面;进而是后续的市场推广、知识產权保护等;以至业绩亮丽带动公司变身独角兽及上市融资,都要从中发掘香港优势所在。

 

巩固產业链优势 持续吸纳人才

“香港的强项在於產业链的一头一尾。在基础科研方面,弹丸之地的香港有五间世界一百强的大学,科研实力强大。”薛永恒阐述,作為国际金融中心,相对大湾区内其他城市,香港在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宜配合深圳、东莞及广州等大湾区城市,结合各个创科產业链的环节,令基础科研成果可转化為產业,方能推动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

 

创科发展离不开以人為本,薛永恒称,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税制简单等优势,对吸引创科企业及人才落户非常有利。“特区政府推出多项计划吸引人才,包括以海内外杰出创科学者為对象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以及鼓励科研发展的‘香港创新研发平台’。以后者為例,至今已有28间联合实验室落户香港,广及海内外着名学府及研发机构与香港多间大学合作,推动香港创科產业链更趋完善,成效彰显。”

 

聚焦智能生產 拓展高新科技

儘管香港地少人多,限制了工业发展,但在创科发展大势下却可转危為机。薛永恒强调,香港应聚焦於智能生產或高增值工业,如医药等与生命健康相关的產业如用於手术的机械臂及高端诊断等,配合与科研领域各擅胜场的深圳及广州等大湾区城市合作,增值本身短板,有助吸引更多创科企业落户香港,正可成為创科发展的规划蓝图。

 

“当局於2018年更改了香港上市制度,容许开创前瞻性高新科技而未有收入或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融资,有助香港成為高新科技的集资地。”薛永恒续指,短短叁年间,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至今有40多间公司在港上市,市值合共超过80亿元,配合同股不同权的上市政策,既令香港整个金融制度更富生命力,亦能配合高新科技发展。

 

创科渐见成果 基建陆续落成

薛永恒指出,现届政府至今已投放1,300亿元,用於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及研发等创科范畴。“因应政府支持及业界配合,香港的创科发展於过去数年已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初创企业的数目由2014年约1,070间,上升至目前约3,800间;而僱用人数则由逾2,000人增至逾万人。在融资数字方面,风投基金投放於初创企业的金额,亦由2014年的12.4亿元大幅攀升至2019年的100亿元。”

 

基建设施是创科发展的另一关键,薛永恒强调,特区政府对此亦大力推动,位於将军澳的先进製造业中心将於明年中正式啟用,在负重、避震、楼层高度、物流支撑及危险仓等范畴均加入特别设计,可望吸引高新科技企业落户大楼,并可即时投入生產。此外,选址元朗的微电子中心亦将於2023年落成;而科学园第二期扩建计划,以及数码港扩建第五期,也将相继於2024年及2025年完成,為构建创科產业的蓬勃生态带来更大动力。

 

加强互联互通 共建大湾区硅谷

薛永恒表示,深圳在应用科研,特别是成果转化能力较香港强;而东莞及广州的先进製造业量產能力亦佔有优势,河套区与深圳创科园仅一河之隔,更易实现互联互通,未来数年将成為重点发展的核心环节。“更為可喜的是河套区的港深创新科技园第一批次楼宇,将於2024年底逐步落成,由於兼具邻近深圳的地理优势,更有条件与其他大湾区城市达至优势互补。”

 

薛永恒欣见最新《施政报告》明确展现对创科的承担和投入,在阐述北部都会区这个宏大项目时,更提及联动深圳科创园区组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新田科技城。他深信,这个创科新地标将可匯聚更多海内外人才,除推展研发和高等教育工作外,亦可為支持高端及智能生產提供土地。“我们很有信心在未来十至十五年,这个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会成為大湾区的硅谷。”

 

 

 

沉向洋:善用深港合作优势 建构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

因应“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愿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理事长沉向洋表示,深圳与去年成立的IDEA皆具有创业者的基因,在政府大力支持及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冀借助包括深港合作的优势,将全球顶尖人才匯聚於此,从事第一流的科研,打通科研產业產,令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达致新的高度。

 

為响应国家的号召,沉向洋於去年以“科技擎天、產业立地”的理念,选址深圳成立了IDEA,迅速发展并形成五大研究中心,并组建一支近150人的研发团队。他阐述,IDEA聚焦於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產业和前沿科技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希望能匯集一群有想法(idea)的人,寻找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新方案。“在我看来,以互联网、信息化為代表的浅层次、低层次的数字化,需要加快转型至以人工智能、智能化為代表的深层次、高层次的数字化。”

 

拓开源技术领域与国际平台接轨

回顾过去40年内地科技取得快速发展,沉向洋认為,当中离不开互联网和开源,前者能让国民即时接收世界最新消息,后者则让科研工作者们可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在这十年间,内地的人工智能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在计算机视觉算法和系统、智能交互式对话等领域,更已走在世界前列,并產生很多原创性的人工智慧技术。”

 

谈及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继续达致长足发展,沉向洋认為,在开源方面,中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要实现从抄代码到贡献代码、引领代码项目的转变,目前包括鹏城实验室等机构在开源上已作出榜样,在工具上更好地贡献开源,并在平台建设上与国际平台接轨。

 

着重开发认知智能 培养研究型人才

至於在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方面,沉向洋续说,目前的感知智能已愈趋成熟,特别展现於计算机视觉及语音等范畴的发展,但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相当远路,其中认知智能是目前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慧发展的关键。“当中尤其需要注重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懂语言者得天下’!”

 

人才培养一向是科技研发的重要关键,沉向洋表示,国家自改革开以来,在製造业方面充分享受了人口红利,而内地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逐步增长,未来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实现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的转变。“要让学生发展成為研究型人才,除了培养读论文、做实验、写论文及作报告这四项基本个人技术外,也要训练他们与团队沟通协作及领导才能,以培养更出色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科研人才,驾驭科技,造福人类。”

 

与港大学合作 推动大湾区科技发展

与此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大湾区内创新科技合作的框架下, IDEA亦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并在人才聘用、学生培养、项目合作及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等领域展开深度战略性合作。

 

沉向洋坦言,这次合作协议签署是广深港叁地合作典范,IDEA将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產业优势,以至组建全球顶尖科研团队的人才优势,与香港科大(广州)在教、研、工、投、產等多元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务实合作。双方将共享科研资源,共育优秀人才,共创技术成果,共同為大湾区带来人才增量、技术增量、產业增量,期望可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科技发展与產业升级,共同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