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9年9月
港深合作促进湾区医疗发展

随着大湾区整合,香港与内地医疗领域的合作越见频繁。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啟用,是首间由香港和内地合作营运的医院,成功融合香港的管理经验及深圳的创新氛围,被视為大湾区医疗合作的典范。其成功经验,预示了未来大湾区医疗发展的新方向。

 

2009年国务院发佈《关於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选择深圳作為全国医疗改革试点之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指出,当时深圳提出大胆构想,希望兴建一家新医院,交由香港大学管理,作為两地医疗合作的试验地,那就是后来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这构思非常大胆,因彼此的医疗体制截然不同,将香港的管理方法套用到内地,并同时进行改革,光想像便知困难有多大。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研究项目,影响着大湾区7,000万人口,甚至全国14亿人的健康。”

 

香港、内地医疗各有优势

卢宠茂认為,香港与内地的医疗体制虽存在差异,但各有优势,如可透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达致双赢局面。“香港的公营医疗是专业和公益性的,公立医院每年由政府固定拨款,病人只需支付低廉诊金,员工也是固定薪金,医院无需担心财政问题,可真正做到以病人利益為中心,但效率却需斟酌。”

 

内地医院则是独立营运,需要自负盈亏,透过诊金收入达到收支平衡,较為市场化。很多医院為顾及财政,往往以创造收入為出发点,医生亦抱有多劳多得的概念,因此效率相当高。但卢宠茂指出,内地医院有时因过分商业化,為求盈利而忽略了病人利益。

 

“如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优势,既有香港的质量,又有内地的数量;既有香港的标準,又有内地的效率;既有香港的专业,又有内地的企业,两者融合平衡,那岂不是最理想吗?”

 

促进内地医疗改革

卢宠茂续指出,引入香港的管理,有助改革内地医疗系统的一些长期弊病。例如内地医院服务是逐项收费,收费标準由政府釐定,项目却过分琐碎且收费过低,“内地掛号费只10元、20元,许多医生為求增加收入,就為病人多做检查、超声波、电脑扫描、打点滴等,不仅造成过度医疗,且罔顾病人利益。例如点滴含有很多抗生素,病人或因副作用造成感染、过敏反应,甚至有人因此死亡。”

 

因此港大深圳医院率先引入“打包收费”,即类似香港的医疗套餐,希望可改善情况。卢宠茂表示,初期病人不太习惯,但经数年实践后,效果十分理想,“打包收费解决了过度医疗的问题,令医生、病人、医院的方向一致,就是希望,病人顺利康復,而不是利益掛帅,且收费更比一般逐项收费低30%。”

 

湾区医疗整合惠及香港

随着大湾区整合,往返内地生活、工作、养老的香港人越来越多,通过大湾区医疗资源整合,香港亦可从中受惠。例如港大深圳医院的门诊服务,现可使用香港医疗券,将来更可能涵盖住院服务;医院亦开通了香港平安鐘,长者在内地如有需要,按鐘便可享用相关服务。

 

过去在内地养老的港人,如有需要,往往要特意回港就医。现时港大深圳医院已与深圳復康会颐康院展开合作,入住的长者如有需要,医院会直接派出医生提供服务,免却舟车劳顿回港之苦。此模式如可扩展至内地其他安老院,有望吸引更多港人北上养老。

 

卢宠茂相信,随着香港和内地医疗系统合作更紧密,一些长期困扰香港的医疗问题,亦可望得到解决。“香港公立医院早已超出负荷,预约服务轮候时间冗长,动輒以年计。反观内地医院因较市场化,十分欢迎病人。若将来内地医疗提升至香港的水平,部分轮候中的病人可转介到内地医院,长远可紓缓公立医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