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9年7月
斫琴工艺薪火传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琴,一直是文人雅士抒发心声的乐器,并因其悠久歷史而被称作“古琴”。原来与古琴相关的艺术除了演奏外,还有琴谱解读和造琴,合称“琴、谱、斲”。斲(音“琢”),有斫削之意,而斲琴,就是择良木斫削成琴的艺术。

 

自古以来,“琴、谱、斲”叁者俱擅长的人不多,大多只专注其中一二,而浙江的徐文镜则叁者俱善。1949年,徐文镜因治疗眼疾而来港定居,机缘之下,将斲琴的艺术传授予蔡福记中西乐器製造厂的少东蔡昌寿。浙派徐氏一脉的斲琴艺术亦在蔡昌寿的手里扎根香港,至今蔡昌寿已将斲琴技艺传授予50多人了。

 

非琴人不教 口传心授

一辈子都与乐器作伴,蔡昌寿最為钟爱始终是古琴。在90年代初重疾痊癒后,蔡昌寿在琴友谢俊仁的鼓励下,向琴人传授斲琴工艺,而“非琴人不教”更是蔡昌寿一直坚持的原则:“不懂得弹琴,就不会懂得分辨琴的优劣。”

 

当年,徐文镜以手代目,确认琴面的弧度,又以叩听琴坯不同部位的音色来指导蔡昌寿,口传心授他斲琴的要领。“口传心授”四个字却是多年来技艺凝炼的精华,蔡昌寿亲斲逾250餘床琴,修復歷代老琴逾百,当徒弟遇上各种问题时,他一一从旁解说,引领他们追求更高深的技艺。

 

通晓“九步九通制”才满师

“世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头,所以斲琴人要变通,发挥木材的特性,斲成有人性的作品。”这就是蔡昌寿的理念。

 

跟随蔡昌寿学习斲琴20多年的徒弟,蔡昌寿斲琴学会副会长关嘉匯亦补充:“我们选择以一个群体传承的模式,延续蔡师父的教育,称為‘九步九通制’。按‘斲琴九步’分类,同学需达到九个‘通’,才算初步满师。”所谓“通”,就是能够在该斲琴步骤灵活变通,并得到全体长辈的一致认可。不耻下问,正是这种群体传承的方法:“不通”的学生向“通”的长辈、同学求教,达到“通”的就有责任指教其他同学。

 

资料库程式:口传课本

蔡昌寿斲琴学会成立於2011年,致力延续和保育斲琴古法。其后於2015年,获衞奕信勋爵文物信託资助,拍摄纪录片《蔡昌寿师傅送给廿二世纪斲琴人的六十课》。歷时叁年,就在纪录片完成那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代表性传承人”,蔡昌寿正是其中一位。

 

“我们拍下了60课的实况,撰写成一套供下一代斲琴导师参考的‘口传课本’。这是一部‘活’的课本,是一代导师传给下一代导师的见解及论述,内容将会不断增加。”关嘉匯解释,“口传课本”的骨干是一个电脑资料库程式,将60天摄录的片段详细标籤、分类、註释,让日后的导师得以参考前人的观点,并可新增新的註释。拍摄叁年间,其实我早已為每课的录影片段作了初步註释。

 

关嘉匯强调,斲琴不是简单的工艺,需要穷一生时间精神磨练学习,并在工作枱上亲歷种种挫折及接受导师的批评,才能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只开放“口传课本”给斲琴导师,并严禁未通晓技艺的学生观看,“我们希望,未来的学生不是一知半解、错漏百出的网上学艺一族。”在他看来,“九步九通”并不是终点,而是享受斲琴艺术的起点。

 

透过电影觅古琴知音

古琴文化也许有点曲高和寡,但靠着一辈又一辈的古琴狂热分子,依然传承至今,而蔡昌寿与一眾徒弟正合力点起这一支长明的火炬。蔡昌寿斲琴学会除了為斲琴导师製作传承的“口传课本”外,更将60课实况的部分内容製作成同名电影。该电影在今年5月,先后放映了两次,并陆续将中英双语字幕的电影光碟派予全港大学、中学图书馆。

 

关嘉匯补充:“我们目前还在製作电影的国际版本(包括日语、法语版本),打算於今年9月起向全球推广。今年9月,我们又将与祖师爷徐文镜先生及徐元白先生的孙儿 — 当代浙派琴家徐君跃、徐燕飞及徐思杭,一起在杭州徐元白先生的故居同门团聚,而电影的普通话版本首映亦将同时举行,希望能觅得更多知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