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年9月
全球华商共拓“一带一路”与大湾区机遇

华商力量对全球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在推动区域合作及深化内地与国际市场互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面对“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等合作框架带来的发展机遇,香港工商界及海内外华商构建的庞大网络,将為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奠下更坚实的基础。

 

辜胜阻: 打造“一廊四城”创新发展新格局

作為国家的重点发展规划,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副主席辜胜阻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有别於世界其他湾区。他提到,纽约属金融湾区,叁藩市则属科技湾区,而东京属製造业湾区;与之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既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亦有享“中国硅谷”美誉的深圳,故為兼具金融科技、製造业特色的综合性湾区,坐拥巨大潜力。他认為,如何有效整合香港、深圳及其他城市的创新资源,实现进一步区域协同创新、集聚发展,将成為大湾区迈向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的关键。
 

辜胜阻认為,建设大湾区必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打造创新资源最集聚、最有活力、创新成果转换最有效、创新体制最灵活、创新生态环境最完善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他建议打造广深港澳国际创新走廊,创造各项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形成创新驱动、產业联动、空间连接、功能互补的“一廊四城”创新发展新格局。他又指出,应推动新经济生态化发展,粤港澳叁地创新领域开展上下游合作,打造完整的创新產业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实现“港澳开花,内地结果”。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大湾区发展上攸关重要,辜胜阻强调必须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港深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湾区金融体系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功能。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宝贵资源,他期望加快湾区人才自由流动,实现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便利流动,鼓励港澳青年投入大湾区建设,并落实各项吸引人才的便利措施。透过各个城市间之优势互补,辜胜阻期望大湾区可建设成為全球创新资源的聚合中心,并深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但将為全球化带来无限商机,亦会為国家打造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林郑月娥: 大湾区建设支撑“一带一路”发展

“一带一路”作為国家宏大发展策略,推出五年以来不少重要项目正逐一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香港作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可发挥“一国两制”下的叁重优势,成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枢纽,担当“一带一路”的融资及专业服务平台,并进一步加强桥樑角色。

 

林郑月娥指出,香港是全球公认的最自由经济体,拥有广泛人脉和丰富的国际经验,让香港除了成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同时也是包括华商在内的海外企业通向内地市场的首选门户。此外,香港匯聚融资、法律、会计、规划、工程、专案管理等多个领域专业人才,可望成為海外华商在“一带一路”综合建设的专业服务平台。為免本港在经济发展上落於人后,特区政府积极协助港商拓展“一带一路”及海外市场,提升香港作為内地及海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首选平台。她提到,现正积极寻求与更多贸易伙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以及避免叁重徵税的税务协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本港另一重大机遇。林郑月娥强调,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大湾区的市场开放水平,对外连接国际市场,对内幅射并带动环珠叁角及泛珠叁角之发展,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她相信大湾区可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经济產业多元发展。同时,香港社会发展面对住房、安老、土地的制约,大湾区可為香港市民追求更美好生活提供空间。她透露,政府的重点工作将集中於打造大湾区成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便利香港优势產业落户大湾区,并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

 

许又声: “以侨為桥”推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主任许又声形容,“一带一路”犹如一条金色丝带,承载着共商共建共用的美好愿景,紧密连繫内地与丝路国家、地区。他提到,当前“一带一路”已从挥毫泼墨总体佈局的“大写意”,向着精雕细琢、具体落实的“工笔画”方向迈进。

 

许又声表示,国家的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佈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4,000多万聚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享有悠久移民歷史、深厚文化积淀、雄厚经济实力、广泛人脉关係等优势,可望成為推进“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推进“一带一路”离不开沿线国家政府和民间的主动对接和广泛参与,许又声希望侨胞主动向国际社会宣传“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互利共赢理念。他认為侨胞可同时担当“红娘”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担当“新娘”成為不同领域的务实合作参与者。

 

在推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协同发展上,许又声认為必须“以侨為桥”,故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為建设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他讚扬香港侨界素有敢為人先、勇於开拓、情繫桑梓之优良传统,相信香港侨界可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发挥应有贡献。

 

谢锋: 叁方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虽源於内地,但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谢锋表示,箇中机会和成果是属於世界,如今已然成為世界规模最大及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开闢新路径,展现强劲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四月举行的博鰲亚洲论坛年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而只会越开越大”,并宣佈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產权保护,并主动扩大进口。谢锋认為,上述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展现新时代中国维护全球多边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国担当,将為世界各国、包括广大华商在内的中外企业家提供更广阔市场。

 

贸易战阴霾笼罩全球,谢锋提醒,贸易战不存在赢家,经济霸权主义逆歷史潮流而动,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只有开放才能使各国共同繁荣,持续发展。他强调,国家愿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他提到,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去年下半年创立内地、香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叁方合作机制,透过内地的资金、技术、產能优势,与香港的区位、国际化专业服务等优势,以及沿线国家的资源稟赋和发展需求叁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争取实现“1+1+1大於3”的效果。他又表示,华商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呼吁各地华商在推进“一带一路”与大湾区建设中,助力香港、服务国家、惠及世界。

 

 

“一带一路”与大湾区机遇

 

陈百里: “一带一路”体现商贸共融

面对世界经贸形势风起云涌,署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陈百里强调,加强商贸沟通共融、营造多赢才是经贸发展的正途,“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应对复杂环境最坚强的后盾。他指出配合国家发展大局,特区政府致力担当促成者,一方面让中央部委、内地省市、央企、国企和民企了解香港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同时将“一带一路”的庞大机遇由浅入深、充分优化,让香港企业不同专业和持份者理解和参与其中。

 

陈百里指出,香港在专业服务这个板块的优势比较明显,拥有法律、金融、投融资、会计、工程规划及专案管理等方面大量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不少国际知名的专业服务机构亦落户香港,并以香港作為拓展亚洲市场的基地,加上香港具备完善透明的监管制度、成熟的资本市场和稳健的市场基建,香港具条件成為“一带一路”的专业服务中心,关键只在於如何将上述优势与“一带一路”项目和商机有效对接。
 

鼓励年青人参与“一带一路”亦不容忽视,陈百里指出,商经局正与一些专业团体、大专院校和企业协会筹办提升“一带一路”专业服务能力的计划,目标是培训专业服务业界及年青从业者充分把握当中的机遇,并為应对风险作好準备。政府亦会组织工商及专业界别的代表团到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及印尼等,陈百里表示,一些本地初创企业的年青人也随团到访,让他们实地了解当地情况,加强对接。

 


谢国民: 团结华商探索“一带一路”机遇

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期望团结各地华商共拓机遇。他建议各地的中华总商会、华商领袖组织成团队,将有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家聚合起来,彼此就各自领域或专长开展深入交流,继而探讨“一带一路”以至大湾区所带来的具体商机。

 

在“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中,谢国民认為香港是左右逢源。他指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背后是14亿人口的庞大经济体,极具优势,鼓励世界华商将基地、金融投资总部设於香港,有助於在“一带一路”、大湾区以至东盟的的投资经商。

 

谢国民并介绍泰国东海岸经济走廊ECC,认為当地充满机遇,被视為推动泰国经济的新动力。他阐释,东海岸经济走廊连接曼谷,佔泰国发展GDP总额的70%以上,人均收入不逊於曼谷,年底将进行高铁投标,预计将形成地下铁、轻轨和公路的中心,连接叁个机场和两个深水码头,促进附近一带的商业、工业、服务业和房地產的发展,而房地產和专业服务正是香港企业家的专长,具备合作发展的空间。

 

袁国强: 建构法律和解决争议共同平台

资深大律师袁国强指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採用普通法,也用中文,曾经有人说:“香港是全世界唯一採用普通法同时用中文的地方。”另一方面,香港是国际化而开放的地方,来自海外的律师比比皆是,若在香港处理其他地方的法律问题也能找到相应的法律专才。因此,他认為香港的法律专业服务能為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过程中,提供不同的法律专业服务。此外,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世界广受认同,若在“一带一路”的投资中有任何争议,香港是进行仲裁的理想地方。

 

“一带一路”涉及国家眾多,各有其法律系统和文化,袁国强表示,企业要在沿线地区投资、营商前,必须探讨法律风险如制订合同的内容、条理以至履行时出现争议时等不同阶段的处理。正因法律与经贸活动关係密切,袁国强强调,若要推动“一带一路”往后健康发展,必须為“一带一路”打造法制营商环境,各种经贸、投资活动在此法律平台上都有所规范。

 

目前西方国家对国际商贸规则的制订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反之中国的参与不成正比,袁国强坦言比例并不理想。他建议日后制订一套专门针对“一带一路”解决争议的规则,设立一个“一带一路”解决争议的中心机构,相信香港可於这方面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张燕生: 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為,世界越是逆全球化,就越需要“一带一路”所推动的开放、包容、共用的世界秩序。全球华商要认清世界形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构建跨境网络建设,推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世界华商要推动“一带一路”就要开闢新疆域,张燕生表示,香港和大湾区应当成為“一带一路”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聚焦重点国家、地区和领域,合力打造“一带一路”的项目集群和產业链,并於沿线国家形成境外的经贸合作区。
 

目前“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仍是集中基建项目,联合国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将创造一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张燕生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设施联通才可推动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此外,创新亦是驱动经济的重要力量,2016年广东和深圳的研究强度分别是2.56和4.1,已超越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香港在金融、高端服务和国际化方面具有世界级优势,深圳和香港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世界最优创新集聚地,未来应加强合作建立一流的大学、直接融资中心和创新策源地,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具有强而有力的支撑作用。

 

聂德权: 政策创新是大湾区发展关键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表示,审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时,同时要配合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叁个非常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属最开放区域。国家在“十九大”报告中阐明未来将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透过大湾区可实现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聂德权又提到,发展大湾区最重要的是政策突破与政策创新。大湾区内部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及叁个独立关税区,若要生產要素便捷流通,便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中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是顺应此需要,透过中央高层领导统筹,与各个单位共同研究政策突破与创新。

 

大湾区发展不单是经济產业发展,也包括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提升。聂德权指出,政府的工作是要在一些领域上实现突破,例如科技创新、部分新兴產业等优势领域,以期利用大湾区提供的空间、人才发展,把大湾区发展成一个优质生活圈,打通人员、资金、货物、资讯的流动。

 

然而,大湾区难以单靠政府发展完善,聂德权表明,推动大湾区发展需要企业、商会、专业人士共同探索机遇,特区政府则与中央部委、广东省市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等紧密联繫,推动政策突破和创新,透过共同努力发展大湾区,而香港未来亦能进一步实现多元化经济產业,社会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查毅超: 大湾区城市各具创科优势

创科发展是近年香港热议话题,香港科技园有限公司主席查毅超指出,特区政府已投放超过500亿元资金支持创科,当中400亿元与科技园相关,包括投放100亿元打造两个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科平台。

 

创新產业与大湾区发展息息相关,查毅超表示,大湾区需与香港河套区开通四流,即物流、商流、资金流与资讯流,让两地科研人员有效合作。河套港深科技园发展去年落实,他认為此举体现香港和深圳在科创方面的紧密合作。他认為,在大湾区“9+2”城市之中,不同城市都各有特色,在创科方面亦如是。例如香港有四家大学名列QS排名的首100名,当中叁家的工程与科技学科名列50名内,可见其在研究开发上的优势。他强调,每个角色都同等重要,故毋须拘泥於谁的重要性较大的问题,精力应聚焦於如何进一步互补优势。

 

查毅超认為,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在於如何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大湾区商机处处,透过与中总等本地商会以至全球华商商会的合作,寻求在大湾区建立全球共赢平台。

 

袁俊: 建立合作机制破除多元制度成本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俊认為,要从广东角度观望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从国家构建开放新格局角度思考。他指出,珠叁角发展得益於港澳因素的支持,经过四十年发展,广东已经成為内地最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位处内地改革开放的前缘。

 

在佈局上,袁俊称广东已形成“一核一带一区”的开放发展格局。“一核”指以珠江叁角洲為核心地带,“一带”是其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一区”则為北部山区生态发展区,以此把整个广东放诸进一步开放的前缘。从整个大湾区格局来看的话,袁俊指出,大湾区建设作為国家战略,与以往的粤港澳合作完全不同,它同时幅射与带动环珠叁角的发展,造就全面推进。他提到,目前广东推进大湾区的措施非常多,把大湾区视為广东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开放,在一个更高起点上形成高水平开放格局。

 

在推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袁俊视加紧对接港澳、建立合作机制為当中关键。他指出,大湾区的特点是“一国两制”带来的多元制度,虽亦衍生制度成本,但叁地可在中央支持下,共同探讨、研究如何破除相关问题。他认為,透过加强制度创新,可使合作更為高效、更為符合大湾区的发展规律。

 

苏育洲: 澳门成葡语国家平台

澳门面积虽小,但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苏育洲表示,它作為珠叁角与大湾区的门户,地位十分重要,若将澳门与整个大湾区连结起来,则形成一个庞大市场。

 

在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之下,苏育洲对澳门的前景乐观。他指出,澳门的旅游发展有别於香港、新加坡,其定位為综合度假村,同时包含博彩、酒店、购物、表演等诸多要素,让澳门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旅游胜地。港珠澳大桥开通在即,届时往来澳门的交通更為方便,因此他十分看好澳门旅游业的前景。苏育洲又指出,因為歷史因素,澳门与巴西、安哥拉、葡萄牙等葡语国家的关係良好,国家亦把澳门定位為葡语国家平台,而且享有较低关税的优惠,為华商带来机遇。

 

在创新方面,苏育洲表示,澳门大学拥有两个国家研究所,其中之一是透过科技把中医药标準化,内地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医疗相关產业将大有可為。另一国家研究所则专研电脑晶片技术,并屡获专利。他又提到,澳门政府提出五年计划,锐意把当地发展為智慧城市,当中的构想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旅游、智慧金融及智慧交通,為各行各业提供巨大投资机会。

 

陈凯: 配合国家“走出去”成专业服务业新蓝海

香港会计师公会代表陈凯表示,香港的专业服务的独特优势是“熟悉国际,了解国情”。香港本身是国际金融中心,会计与法律等很多专业制度都和国际高度接轨,专业资格在国际资本市场亦同样获国际认同,以会计师资格為例,便在全球九大国际资本中心都得到认同;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亦免却语言等方面的障碍。他指出,过去五年从内地“走出去”或是外商投资内地,大概70%都是通过香港进行,证明香港地位的重要。

 

陈凯指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香港便作為“引进来”的平台,协助国外投资、华商引入中国;至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走出去”的步伐大為加快。陈凯谓,香港专业人士在内地“引进来”与“走出去”俱扮演重要角色,亦因应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多元服务。他以会计业為例阐述,现时除了提供投资前风险评估之外,亦可為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包括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以确定业务模型是否具可持续性;此外,业界亦协助被投资的企业进行整合,提升效率与绩效。他强调,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亦要证明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地位,而高端专业服务是香港专长所在,相信未来业界定能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创新经济动力

 

林广明: 智慧金融服务是挑战更是机遇

智慧城市与金融业其实息息相关,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企金业务总监林广明指,智慧城市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因為移动支付使支付更加便利,但也使监管更加困难。传统商业银行在严格监管下运作,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极大突破。


林广明说,金融行业於这个大资料、云计算、区块链时代做了不少探索。在几方面可能对今后城市的发展、市民出行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


首先,创新科技推动金融服务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提高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例如用户可以随时查阅自己账户餘额与証券卖卖交易情况,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如VR、人脸识别等技术可提供更便捷的支付体验,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也可降低服务门槛,实现普惠金融,与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惠及传统模式无法覆盖的客户群。而且,今后全球支付和清算方面会有更多的技术安排,包括贸易融资。目前全球的发展瞬息万变,尤其在反洗钱的方面,故银行在这方面也应大幅提高服务水準。

 

他续指,金融欺诈花样千奇百怪,防不胜防,以前靠人工处理,效率和安全性都打了一定折扣,今后由於有了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大大加强和提高,银行可利用新技术改善原有风险管理的模式,减少大家对全球贸易交易和支付过程中一些纠纷。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是互补的关係,银行可以发挥现有的优势,包括专业金融知识、雄厚资源、稳固基础设施、熟悉监管要求等,加快研究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

 

洪丹毅: 城市因移动支付而变得更具智慧

有人说,移动支付、高铁、电商和共享单车乃中国“新四大发明”。其中电商和共享单车没有移动支付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高的渗透率和规模。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洪丹毅指出,移动支付是腾讯金融科技除了理财和证券以外的另一主攻项目。他忆述,自2014年推出微信红包以来,腾讯见证了内地移动支付市场的蓬勃发展,至今已有超过七亿平台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工具。

 

洪丹毅指,移动支付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让内地很多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智慧,同时商家也可利用移动支付和公眾号等构成的地理位置信息热力图,制定更精準的营销推广策略。他举例,例如麦当劳可以透过分析数据,得悉他们已有的客户寻找同年龄段和同特徵的使用者,看他们分佈在哪些地区,让他们精準的选择场景和地点,开立不同风格的门店。

 

2017年,腾讯更推出“乘车码”,顾名思义是支持用户通过微信端简便的二维码搭乘地铁、公交、轮渡。推出以来,已在国内渗透到90个城市不同的公交网路。洪丹毅阐释,乘车码的普及,有望使政府得悉市民交通习惯,从而改善政务规划,比如準确知道繁忙时间在何时,甚麼时候派更多的车。乘客方面也有得益,例如今天地铁发生故障,通过乘车码介面推送告诉他改变行动路线等。

 

洪丹毅说,未来腾讯尝试通过人脸识别和实际明确验证的方式,把身份证资讯载入手机,将来用户出行不用再带现金、银行卡和身份证,只需一部手机走天下。

 

钟小平: 基建须因应科技随时而变

如今基建、城市发展与高科技关係密切,AECOM中国区总裁、亚太区高级副总裁钟小平认為这类行业项目时间甚长,不可能等科技发展到他们可以使用在专案的时候才改变。反之,业界必须从速整合新科技,方能对及时对城市环境有所贡献。


他以芬兰一个可以容许用家规划出行方式的交通手机应用程式為例,说明发展智慧城市必须以人為本,一座智慧城市必须是為“人”服务的城市,只有“人”才是城市一切活动和发展的核心意义与驱动力。基建工程行业要利用高新科技,数据化和人工智慧等高新科技,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钟小平提出,所谓“智慧城市”,乃指城市如何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同时它可以把公共服务信息更有效率地传达予市民,提高效率,并建立起个别城市的独特之处,為市民带来归属感。他认為,创新不只是崭新的发明创造或尖端的科技,创新地优化、改善或更好地管理现有的科技和资源,也是一种创新。过去数十年,香港在新市镇建设和解决方案上累积深厚经验,特别是如何透过智慧型基础设施来满足民眾的经验,為“一带一路”及“大湾区”的国家和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借镜。

 

白连源: 提升建筑科技有助资源持续

智慧城市牵涉范围甚广,新加坡长成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白连源从可持续建设与建筑科技的角度论述。在可持续建设方面,他指绿色建筑不仅局限在建筑体本身,在建筑、运营、运营、翻新、拆除等各阶段都能有效利用资源。在人造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同时考虑建筑效益、建筑实用性、舒适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以新加坡為例,由於种种局限,该国建筑业只能以创新思维和建筑新技术,转型并发展自己可持续建设的模式。在满足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确保能给后代足够的资源持续建设。

 

在建筑科技方面,白连源提到数个新趋势,包括建筑信息化、作业组件化与建筑自动化。他以中枢神经比喻建筑系统中的资讯,建筑信息模型可為整个建筑周期提供精準实信息,延伸出其他新兴建筑技术如虚拟设计拟施工、集成式数码传输技术等。同时,智慧科技和资讯通讯紧密联繫,带动建筑作业数位化、组件化、自动化,在确保品质优良的同时,亦达到生產上的安全要求。在提高建筑生產比例的同时,减少行业对劳工的需求。此外,他认為建筑资讯化有助发挥资源潜力,同时减少资讯不流通、作业不规范所造成的浪费,符合现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钟伟锋: 5G技术成智慧城市强大后盾

流动网络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可说是起着关键作用,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市务总监钟伟锋指出,智慧城市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及5G发展有密切关係。

 

他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各项技术的重要:如登革热最近於港肆虐,流动网络的连接能力可以监控积水与蚊子,以便预防疾病;另外他说,中移动最近和香港本地政府部门合作,做树木的监控。政府担心某些树木生长异常或会构成危险,於是他们给每一棵树装上感测器,用上了其IoT的平台和技术;又如政府须规划城市布局和道路等,或如商家想在某城再开若干零售店,流动网络歷来积累大数据製成的“热力图”就可以大派用场,协助他们更快更準确地达到目标。

 

钟伟锋阐释,通讯网络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5G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有助建立物联网,其中窄频物联网(NB-IoT)具备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四大优势,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对香港来说,要推进智慧城市,一定要背靠中国大陆,利用内地人口基数的优势,事半功倍。现今社会面对不同的挑战,透过创新科技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消耗,提升效率。智慧城市依靠广泛利用感应器、物联网、云端运算、流动科技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开发智能系统,5G的推进亦有助智慧城市的发展。

 

尚海龙: 建设场景助人工智能技术落地

人工智能(AI)是未来成智慧城市的基石,香港人工智能实验室执行董事尚海龙指出,AI在过去八年以来取得很大突破,也代表為世界带来重大改变,例如脸部识别就是当中的例子。现时已有技术利用脸部识别登入系统,例如部分柜员机便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登入户口提取现金。脸部识别登入技术应用於不同行业除可降低成本,亦可提高效率,例如苏寧在南京开设的无人超市於去年开始营业,店内连一个营业员也没有,完全藉由AI、脸部识别技术完成,顾客只需要透过应用程式与电子支付即可轻鬆购物,商家亦可大大降低成本。
 

尚海龙认為,政府在推动AI上可扮演更积极角色。他表示,企业所需要的是普及AI的场景,让企业的技术、產品可以落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可引导不同行业的传统企业,让他们了解AI產品化与功能化。与此同时,政府亦可提出资助,例如内地政府推出科技券,企业引入这些先进產品升级自己的流程、工艺与產品场景的话,政府提供一半以上的补贴,促进企业以较低成本接触新技术,以达业务提升之效。

 

虽然社会上部分声音质疑,AI或会取代人类,但尚海龙认為目前人工智能仍不可能取代人类,因為其应用只是在单项能力上比人类优胜,功能上替代部分工作,整体而言仍未能视為拥有真正的智慧。

 

张国林: 华胞成桥樑建立商业关係

马来西亚鑫资金投资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国林指出,即使处於数码经济的世代,诚信仍然非常重要。只有在维护及加强诚信的大环境下,创新、合作、人才方能得以发挥,成為啟动未来、创新经济的主要动力,达事半功倍之效。

 

张国林表示,就政府与科技发展角度而言,马来西亚在区域上是首个对互联网和数码经济的未来抱有远见和希望的国家,早於20多年前时任首相马哈蒂尔已领导设立 “多媒体超级走廊”,盖茨亦曾支持该计划,使多媒体走廊曾经成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IT中心。1990年互联网虽尚处萌芽阶段,但马来西亚已在当时落实不审批互联网舆论的承诺,造就一个开放的环境孕育创新產业。

 

从人才角度而言,张国林认為国外回流的人才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可贵经验,对於马来西亚和国际上有所认识,帮助回国后创业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未来将是人才回流的好开始。他又提到,人才回流不仅仅是带回技术,尚有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人脉关係,有助引入国际资金。这种合作模式不独限於马来西亚人,而是放诸海外华人都可建立相类的商业关係。例如国内的滴滴出行投资新加坡初期,便是通过华人背景了解情况,藉海外华人的身份获得先机,快速获得诚信与关係。此外,当地不少人都掌握多种语言,并普遍包容不同文化间之差异,拥有非常好的世界观。

 

杜健明: AI医疗应用需亚洲数据配合

长江生命科技医药研发副总裁杜健明指出,创新技术对於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驱动力。AI是最重要及创新的平台之一,可从中开发很多不同应用,而医疗便是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AI的其中一个应用是对疾病的诊断,例如AI只需要检视人的虹膜就可以判断是否有眼科疾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前亦批准一个软件面世,该软件根据图片就可以检查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过程中凭藉计算方式和AI就能完成诊断工作,而不需要医生干预。

 

一些大型製药公司也利用AI技术从庞大的资料库管理数据,从而找出更有效的药物成分,或是选取更好的目标判断药物效果。然而,杜健明指出,当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亚洲佔世界60%人口,但现有的基因数据主要是基於西方人口,对亚洲人口而言未必準确,例如内地乳癌资料就与西方资料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他认為如果可以收集亚洲人口的数据,再加以準确分析整理,将成為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对於香港的创科发展,杜健明认為容许没有盈利的创新创业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将形成庞大机会,早前一家公司已因此而集资4亿美元。与此同时,本港的智慧财產权保护充足,而且在港申请成功即可获全球保护,亦有助吸引外地创科企业落户香港。

 

张俊贤: 活用区块链提高审计效率

罗兵咸永道中国风险及控制服务部合伙人张俊贤认為,创新的定义是从无到有,目的则是為解决社会问题,创造价值。在数位时代,创新一般就是利用科技带来创新,而创新的关键他统称為“ABCD”:A指人工智能,B指区块链,C是云端计算,D则是大数据,全属现今推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
 

区块链為是与会计业最密切的新兴技术,张俊贤称,传统上為大型企数进行审计需要动輒上千人手,而且牵涉大量文件。他表示,纸製文件既没有效率,亦易於捏造或损坏,相反如果资料储存於区块链,因為区块链本身就是透过合作形式分享资料,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单独控制,而且由於资料经过加密,令资料亦难以篡改。他又解释,传统做法所以耗费大量人手,主要是因為需要向其他机构要求确认函以确认资料真偽,但这些工作本可以独立进行。参考台湾方面的业界经验,当地政府把所有函件放於区块链,所有审计师或公司都可以通过统一的区块链进行审证,从而节省很多时间与程序。
 

对於有意见认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科技的出现或会加快既有工种的淘汰,张俊贤表示,AI的出现即使让旧有工种消失,但亦会產生新工种,因此并不会令年青人失去工作机会。他举例指,现时仍无法肯定AI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专业机构便可能承担验证AI工作成果的角色,由此產生新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