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年4月
前瞻港深创科园未来机遇

早前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关於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於佔地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此举将為本港创科企业带来甚麼契机?港深两地的创科合作又如何取长补短?

 

杨伟雄:把握河套优势  开闢创科无人之境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落实无疑為香港的创科產业发展带来契机,但背后还需有具潜力和活力的创科產业群作后盾。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指出,目前香港创科生态已有改善,初创企业有2,000多间,较2015年增加25%,其中35%创业家来自外地。他强调,数字上虽不及美国硅谷或以色列,亦有相当大的学习空间,但仍是令人鼓舞的成绩。

 

创科园发挥凝聚效果

是次港深合作可互补不足。杨伟雄表示,深圳优势在於本身是移民城市,云集全国精英,人才源源不绝;香港的优势则在於国际化,如上所述2,000多间初创企业中有近四成来自海外。若能够有充裕土地空间、配套凝聚人才和企业,港深创科產业合作是大有可為。有谓香港已有科学园,何以还需要创科园?杨伟雄解释,主要是土地面积问题,河套区面积是科学园的四倍,建筑面积亦有叁倍之多,相信日后香港的创科园区更能发挥凝聚效果。

 

杨伟雄认為,用落后於人来形容香港创科发展并不公平,虽然香港的确起步较迟,但经济底子厚,全球创科形势瞬息万变,香港只要把握机遇亦可“发围”。与深圳相比,深圳早於1996年已成立科创委,大力发展后来成為深圳创科界核心的南山区;反观香港至2015年才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相距足足19年。“可幸的是,我们成立后做了很多功夫,并非纸上谈兵,亦成功促成与深圳今次的合作。”

 

事实上,业界对落实港深创科园的反应相当正面,杨伟雄说道:“业界本以為要再商讨多时方可成事,岂料年初已达成协议。不少企业都希望在香港设立公司,利用港深两地优势,至今我们已收到不少公司的查询。”

 

急起直追 再工业化

目前香港已出现去工业化的跡象,杨伟雄提出,香港必须推动再工业化,寻回工业的重心。他强调,所谓再工业化并非鼓吹香港走回头路,走低增值路线,而是要集中研究开发(R&D)的发展。

 

杨伟雄指出,现时R&D只佔GDP约0.76%,私人企业在R&D的投资更低至近乎零,反观内地、美国、新加坡等地的私人企业在R&D的投资是政府的叁倍,他期望未来可透过政策提升R&D的质和量。他并建议,R&D的投放要符合市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求,故日后创科园区亦集中火力发展四大重点领域,包括机械人技术、生物医药、智慧城市、金融科技。

 

杨伟雄在去年《商薈》4月号访问中指出:“香港熟悉西方标準,能帮助国家设立更接近西方的标準。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标準就是全世界的标準。”他重申,香港的优势在於一个“信”字,香港不会走低价路线,是compete on value不是compete on cost。

 

开闢创科无人之境

最后杨伟雄把创科发展提升到哲学的讨论,引用前任美国国防部部长Donald Rumsfeld的概念:“终极目标就是找出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就是进入一种前人从未踏足的无人之境。”河套区创科园能否达到杨伟雄所说的这种境界,是未来值得期望的事。

 

徐立之:港深创科园能成為中国硅谷吗?

创科產业是世界各国发展大势,面对如此机遇,香港亦不怠慢。今年初,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落实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是香港区内最大型的创科平台。港科院院长徐立之表示,香港结合内地,两者互补长短,可產生重大机遇。

 

结合香港人才和深圳技术

创科发展除了着眼於经济价值,更重要是建立适合创科產业的生态圈。他指出,完整的生态圈需具备上游、中游及下游叁大环节,叁者环环相扣、紧密合作,创科园正好发挥内地和香港创科平台的优势。“以足球队為喻,球队必须齐备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即使凑齐人脚,但球员之间貌合神离亦无助赛事,所以合作和默契是致胜关键。”他认為,香港人思维创新、科学理论根基好,多為上游人才;深圳企业技术出眾、擅於实践,多為下游专才,两地各有可取优势。

 

简言之,创科园可望成為香港和深圳的接触面,让各方人才、技术互相交流。徐立之加以解释,香港不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但仪器配套不及深圳成熟,故香港可借助深圳的力量发展创科產业。同样地,香港亦有吸引深圳之处,就是对知识财產的完善保障,令不少内地企业选择来港设立研究基地。

 

政府要有发展决心和力度

為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园区,徐立之建议政府考虑向园区的创科人员批发两地过关的特快通行证。除了这些便利的措施外,他认為更重要是特区政府要有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抓紧机遇。“既然推动创科发展是政府的愿景,她更加要加大力度、加多把劲,创科园佔地87公顷,对土地短缺的香港来说已是面积最大的的创科基地,反观深圳可发展土地充足,随时可拨出土地供创科產业发展。”

 

因此,徐立之期望下届特区政府对发展创科產业切勿掉以轻心,政府可透过拨出资金、投放资源、推出合适政策来扶助產业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官產学研四方合作。他特别提到,香港的大学之间因存在竞争而鲜有合作,期望创科园能创造空间容让不同大学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促进香港的创科產业发展。

 

不要想着复製另一个硅谷

大家都对港深创科园期望甚殷,更认為两地可携手打造“中国硅谷”。徐立之对此不以為然,认為歷史的确会重演,但重演只是大方向,箇中细节不会重复。“硅谷的成功在於全美国人才聚集一地,互相交流,达到良性竞争。香港单在人才数量、市场规模已不能同日而语。”他强调,香港拥有很多杰出科学家,但人数始终难以与美国相提并论,除非香港能够吸引全国甚或全球华裔科研人才聚合,但这就取决於香港对发展创科基地的眼光和投资。

 

徐立之奉劝,香港可以参考硅谷的成功经验,但不要想着复製另一个硅谷。他指出,很多地方都曾立志成立另一个硅谷,但最终只有以色列做出成绩。“以色列是个有趣例子,因美国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犹太裔,故他们都愿意回流以色列為当地创科產业尽一分力。”他表示,香港如想模仿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先要问问自己:河套园区有号召全球华裔科研人才的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