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6年2月
老子哲学体现的企管睿智

循“道”而行的“无為而治”

管理学可以说是近代西方一门的显学,经过不少学者的探索与研究,管理学已被学术界确立為一门独立的行為科学,而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概念与理论,已被视為每一位管理人必须认识与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但随着时空的洗礼与验证,管理人发现以科学方法发展出来的管理理念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乏。因為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运用逻辑与推理的知识,更需要灵活的心思与直观的智慧,但现时大多管理人拥有的只是管理知识,而不是管理智慧。但知识只是表像的、片面的及短暂的;而智慧则是真像的、全面的及恒久的。近年有不少学者尝试从中国传统的哲学古典中,探讨其深邃智慧於管理的应用。

本文尝试跨越时空,从《道德经》这本恢宏深远的神祕中国古籍里,探寻及归纳出一些具智慧的法则和管理观。老子《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道〉经以宇宙、自然界為讨论议题;〈德〉经则以社会、人生為讨论对象。书中五千多言,与“治国”、“修身”相关。而其中的一些智慧格言,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上善若水”、“上德若谷”、“致虚极,守静篤”,皆对管理企业、管理人与事、管理自我人生都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啟迪。以下為老子哲学中的一些管理睿智。

《道德经》叁十七章:“道常无為而无不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循道而行的管理就是“无為而治”。“无為而治”虽然是《道德经》中最经常被人提及的管理哲学,但也是一个最常被人严重误解的概念。“无為”并不是指领导人甚麼都不做,放任下属随意妄為,也不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作為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种遵循自然之道,尊重人的基本个性 ─ 追求自由和被尊重的管理哲学。将老子的无為思想运用在现代管理中,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在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领导者只致力於策略方针的釐定,其餘则交予属下执行,他不再是一个统治者而是一个协调者。“无為而治”的重点在於“抓大放小”,“领导者无為而员工有為”,通过“无為”最终达致“无所不為”。


 

 

“上善若水”的策略观

 

《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以水喻道,说出水的特性及它对人或企业管理的啟示。首先企业要能像水一样滋养万物,故一个企业的成败实有赖它是否能為消费者提供具价值的產品和服务,為员工提供安稳和自我提升的工作环境,為其他持分者提供公平公正、利人利己的交易环境。其次,水愿居下而不争,《道德经》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战略的意义上指出企业若能开拓无竞争对手的“利基市场”或“蓝海市场”便能达致“因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除此之外,水另外一个特性是善“变”。水有叁个形态,常温时是液体,加热后变气体,冷却则变固体,水会因不同环境而变化其形态。这给管理人一个重要的啟迪。21世纪企业的外在环境不断在变,成功的企业需具备知变、处变和应变的能力。正如《孙子兵法  虚实篇》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无中生有”的创新观

 

创新可说是21世纪社会、经济和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伟大或卓越企业的成功皆建基於“创造新需要”、“创造与眾不同的策略”或“开拓新的蓝海市场”;而不是“模仿竞争对手的策略”或“重覆自己过去成功的经营模式”。但怎样才能创新?

《道德经》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老子认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由无转化而来的。即所谓“无中生有”。从“有中生无”,只是小有,从“无中生有”才是大有!而常人一般只能看见事物中的有或事物中的无 ─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而老子则指出,具有智慧或创意的人能从事物中的有看到无,或从无看到有。领悟和掌握“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含义,有助管理人打破固定的习惯性思维,建立与眾不同、独一无二的创新思维和策略。

 

 

“静以修心”的自我管理观

 

“静”是老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概念。《道德经》书中出现“静”字的地方超过十处。例如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復。”第四十五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為天下正。”企业的主要成败在於其管理人的个人特质,在纷乱的经营环境下,管理人往往在躁动的心境下,作出错误的决策,故管理人要以虚静的心境控制和超越自身的主观好恶和情绪,做到“动中知静”,看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作出明智和正确的决策。这点与儒家思想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得”,有前后呼应,大道相通之理。现代西方的管理学理论集中於分析、策略及执行等外显能力,而老子的管理智慧则迥然不同,特别强调成功领袖的内隐特质:“寧静才可致远。”“静”可谓管理的一种致高艺术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