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6年5月
年青建筑艺术家 “实现”理想

年青建筑艺术家“实现”理想

实现室由叁位名校毕业的建筑师创立,以实验和实现的理念,参与建筑、公共艺术、商业及住宅设计项目,成立短短两年已获香港建筑师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匯丰青年创业大奖及纽约艺术总监会青年奖,於业界崭露头角。

 

胸怀理想的年轻人面对海阔天空,总想展翅高飞,干一番事业。他们放弃优厚的工作,凭着满腔热诚,撰写计划书,四出寻找投资者。30岁的吴镇麟(Otto)与他的两位伙伴叶晋亨跟黄卓健也不例外,他们為实现梦想,建立了自己的“实现室”(LAAB)。

 

不要受专长所限

Otto的名片上写着“Artists Architects”,正是 LAAB 的两个 A 的意思。Otto表示,这是用来提醒他们永远要记得自己同时有两个身分,缺一不可。“我们的实现室充满实验性,着重能否把意念实现出来,make it practically work。”

 

LAAB实现什麼?Otto说他们的工作相当广泛,整个团队非常有衝劲和能力尝试不同的项目。他充满自信说道:“我们的专长就是不以专长為限。”。Otto形容,目前业务涵盖建筑、室内设计、艺术装置,各佔工作量约叁分之一。“有时早上做室内橱窗设计,下午则埋首楼盘设计。思考设计的过程时经常遇上规模转变,就是这刻可能在想一颗螺丝,下一刻要想对整个城市的影响。”但他指出最后都是殊途同归:“最后始终是关心设计和人之间的关係,只是大小之别,我们要考虑当中的技术、材料、气氛如何影响人的生活,所有东西都是环环相扣。”

 

设计入手改变世界

Otto是LAAB的设计总监,对设计自当有一份执着,但往往要克服各样困难。“你一定要很了解你的对象 — 空间的用家。例如早前设计一个单位,用家除了屋的主人,还包括叁隻猫,需要花点时间跟牠们玩耍,才能了解牠们的需要。”然而,有时设计师未必能够跟每位用家沟通。“像在太古城开设的Pop-up诚品夏日阅读书房,我们不可能跟所有用家沟通,不过身為一个爱书人,我本身就是用家,我便想想自己需要怎样的空间。太古城人流多,是优点,也是缺点,可带来更多生意的同时,却会影响阅读气氛,每一个特点都是一体两面。” Otto说,设计师的职责便是寻找平衡点,尽量让用家有充足的空间。“我们设计的空间中你见不到人来人往,同时别人亦不容易打扰到你。”

 

很多人以為设计就是绘画一些“很美”艺术品,但Otto指,美学上的要求只是基本,在这之上的层次是要求对用家、社会、下一代有价值。今日香港蜗居难求,Otto提到发展商找他们帮忙时,曾要求尽量在既定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同样是400尺,只要在设计上花点心思,其实已有很大分别。我们未必有能力改变经济,但我希望可以由设计入手。”

 

创意的泉源

Ott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硕士,回流香港后却发现建筑界主流难以容纳自己,不论理想、思考还是处事方式皆不适合他。“美国那边讲求多元,但香港要求的是集中,尤其上一代的前辈,这并没对错之分,只是我不同意。新一代接触的兴趣、学习的科目较多元,现时工作团队中以八、九十后这一代為主,不乏马来西亚、澳洲人,即将会有一位日本人加入,而且多数同事有英美留学经验。”

 

Otto形容MIT是“Start-up的学校”,同学之中有一半至七成皆自立门户,好几个更少年得志,在美国创业得到不错的成绩。“在我的年代,出现Facebook和Dropbox这类成功例子,对我们来说非常鼓舞。不要以為MIT只是一家工程学校,其实是一个提供科技企业家的训练场,创业气氛相当浓厚。”他指出,MIT非常注重叁项特质,第一是手脑并用,“意念不只是用来想的,还要试、要做,这个过程能刺激更多思考,这便是实现室的概念源头。”第二是执着,“只要你真心相信一个理念,你就会废寝忘餐将之实现。”第叁是多元化,“在美国不同研究室的工作经验告诉我,靠单一能力、文化的团队是难以发展创新。美国的好处正是聚集不同才能、种族、文化背景,足以多方面分析、理解事物,不断提问、讨论,最后得到结论。创意很多时候是这样来的,创作就是一个分析过程。”

 

Otto认為本地教育制度与美国仍有差距。“在美国读书时,学校非常鼓励我们到其他学校如哈佛上课,乱上一通;研究室亦会请不同专业的人一同研究,这在香港暂未看到。即使香港大学的建筑系与工程系学生也甚少交流,更遑论社科院、商学院。LAAB曾為香港大学舍堂负责室内设计工作,跟社监商量后,他们决定在大堂开闢一个开放空间,鼓励同学课餘深度交流,有时更会邀请嘉宾到访演讲。

 

拿走框框破旧立新

对Otto来说,创意是寻找解决办法。他强调多元,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拿走框框,不要因為前人这样做便跟从。“工场师傅着重產品质素,会跟我们理论所谓‘惯常做法’。但经过沟通之后,我发现他们心底里同样憧憬着新思维。”他认為,师傅的经验加上新一代的创意、衝劲,往往能擦出新火花。

 

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Otto认為,香港人的国际视野仍然高於MIT学生,若能持续汲取外地经验,成功指日可待。“创意永远不是从零开始,而要依靠日常观察和不断尝试。香港的特色是密集、空间小,人与人之间的居住距离很接近,这是发挥创意的好机会。”

 

过往眾多设计中,Otto最爱的是哪一个?Otto抬头想了想,突然会心微笑。“我最喜爱的,其实是整个团队的组合,他们都充满热诚。我很少看单一作品,但我会说,现时我们的团队比较我以往任职的公司都要强,儘管平均年纪非常轻。”他满意的笑容告诉我,LAAB实现室就是他最理想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