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会汇报
立会汇报 - 减轻医院负荷由基层医疗做起

过去近20年,香港错失了推动基层医疗的机会。以社区為定位,将是有效推行基层医疗的关键。

 

行政长官在刚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宣佈投入额外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和将中医药正式纳入本港医疗发展。政府肯加强地区基层医疗服务,鼓励市民预防疾病,加强自我和家居照顾,减少住院需要。除了去年决心成立基层医疗发展督导委员会外,特首又承诺加强与地区上的其他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及设施的协调,以便照顾在社区内居民个人健康需要。上述种种,都是改善公营医疗系统的好开始。

 

香港的医疗系统大概分為叁个层次:依次是基层、专科及医院服务。作為公共衞生第一道防线的基层医疗,是市民在求诊过程中首个接触的层面,当中包括促进健康、预防急性和慢性疾病及其治疗和护理、健康风险评估及疾病侦察、支援病人自我管理,以及為残疾人士或末期病患者提供支援和紓缓治疗。

 

缺乏有效执行机制

过去香港有没有做好基层医疗?不妨由回归初期说起。当年政府曾锐意搞好基层医疗,希望能够减轻对医院的负荷。当中首推是在全港18区开设长者健康中心,為各区长者提供基层健康护理服务,以减低他们染病和罹患残疾的风险。可惜,有关服务始终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只透过衞生署担当宣传角色,并提供简单的量血压、验糖尿等身体检查、健康辅导、健康教育及治疗等服务。对於体弱多病的长者来说,这些服务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患病了只能回到急症室求诊。况且,过去十年,长者健康中心的会员人数只佔整体长者人口约4%,服务可算是杯水车薪。

 

2010年,特区政府公佈《基层医疗发展策略文件》,提出跨界别基层医疗协作,以处理社区不同病患者的需要。八年过去,政府并无加紧重视基层医疗。结果,在公私营基层医疗与长者健康中心等的医疗单位各自為政,又没有相应配套,也缺乏政府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下,一场又一场的大型流感爆发,不但一次又一次把公营医院迫爆,更把整个医疗系统的问题一步一步暴露出来。

 

慢性疾病有增无减

香港的人口结构正出现显着变化,人口老化而港人又渐趋长寿,相继而来是各种复杂的慢性疾病日见普遍。港人最常患的慢性疾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关节炎、骨质疏鬆、心臟病等,因而对跨专科病症的服务需求有增无减。

 

医院管理局的数字显示,现时全港有约130万人患慢性疾病,即每五人就有一名病患者,同时患有叁种慢性疾病的人数比例,由2011至12年度佔11.5%,增至2016至17年度佔19.1%;同时患两种慢性疾病的比率,也由37.2%增至40.2%;加上长者人口在未来 20 年将上升至约120万人,至2066年更会达259万人,佔整体人口约37%,意味着长期慢性疾病患者的数目只会不断上升。

 

中医服务减轻压力

香港的公营医疗已经超出负荷,加上社会贫富悬殊,长者和低收入人士受制於经济问题,只能依靠公营医疗系统,这对本港的医疗体系构成巨大挑战,最终受损是市民的健康。如果政府希望发展基层医疗以减少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需要在资源上全面配合。

 

此外,在推动基层医疗的过程中,中医亦应在公营医疗系统中担当一定的角色。相对西医使用昂贵专利仪器和药物,中医在问诊器材和草药方面的成本较便宜,政府的医疗开支可以相应减低。中医的预防疾病概念,亦有助减低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如果政府能够继续加强推广并将医疗券用於中医和简化行政程序,将有望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巨大压力。

 

关键在於社区定位

过去近20年,香港错失了推动基层医疗的机会,要追赶失去的时间并不容易。而且基层医疗需要由很多不同的医护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涉及层面甚广。若能做到以社区為定位,从中协调,将是有效推行基层医疗的关键。若大部分的初期病患者能有效处理,使到第二层和第叁层的医疗系统可以集中处理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病人就有望获得更方便、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