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会汇报
立会汇报 - “再工业化”为港再创辉煌

香港能否以创新方式达致“再工业化”并收復失地?就要端视本届政府是否具备发展大局的长远眼光和思维,為“再工业化”注入动力。

 

二十年前特区政府已开始谈鼓励创新和有效推动工业发展,但谈了两年就无疾而终。期间香港经济歷尽起伏,也曾努力寻觅新的產业发展,奈何始终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幸好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香港从中受惠,才能安稳走到今天。然而,近年香港经济发展已陆续被内地主要大城市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亦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再工业化”已成為这些国家的重要发展策略。

 

上游基础科研具优势

回顾香港,上届政府终於觉醒赶紧推动“再工业化”,增加工业用地和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我期望由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以最大力量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督导跨局跨部门的协作和投入之餘,亦能在“再工业化”方面提出具建设性的建议和策略。

 

若要使到“再工业化”成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不能走回头路,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厂穿胶花、造波鞋那麼简单。至少是生產半自动化乃至全自动化,并聚焦香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例如生物科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具针对性的“再工业化”高增值製造业。香港的优势在於上游的基础科研,大专学界的科研水平高,但在项目商品化和產业化的支援不足,科研成果无法本地生產,往往要交由擅於生產原型“prototype”的深圳,做出符合大眾需要、经济实惠的商品,情况极不理想。因此,“再工业化”能否為香港再创辉煌,突破经济发展的樽颈、產业单一化的困局,关键在於如何应用。

 

研究成果商品化空泛

现实是,两年前审计署报告已指出,即使是大学的研究,有关商品化的研究成果所佔百分比相对较少,与商品化有关的研究成果数量亦有所减少。面对如斯情况,政府只懂老调重弹说会继续与创新及科技局紧密合作,推动大学研究成果商品化知识转移活动的空泛论调。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特刊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知识转移上,没有一间香港的大学排名是高於50,直教政府尷尬非常。

 

创科局不能讲多做少

高增值製造业的成功需具备多项条件,首推教育,刚才提及的大学情况,就知道改变并非一时叁刻可达。谈到政府投放在研发的开支,过往我在不少有关经济发展的辩论中已多番指出当局的投放严重不足。《施政报告》提出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產总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约450亿元,即由0.73%增加至1.5%;而新年度财政预算案在创科方面投放500亿元,政府的态度积极进取值得讚赏。但这应是一个开始,将来必须继续在这方面的投放。我促请创科局更应快马加鞭,尽快做出成绩,不能“讲多做少”、諮询又讨论,拖延“再工业化”的起动。

 

若要“再工业化”成功,香港与邻近省市必须以大局的眼光来加强合作,才能互利双赢。近年广东的创新能力一直在提升,早已达到创新型地区的水準。两年前全省先进製造业佔工业產值约一半,研发经费佔本地生產总值达2.58%。去年初,省政府把建设国家科技產业创新中心列為发展的首要工作。与此同时,省政府亦具有全局发展的眼光,提出加强粤港澳创新科技合作。邻近的深圳市亦一直着力推动產业升级转型、朝高新技术產业方向发展,计划於2020年把研发佔本地生產总值提升至4.25%。

 

加强大湾区创科合作

香港置身大湾区之中,虽与深圳共建了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个重要的科技合作平台,但应同时把握与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合作机遇,利用本身在法治、融资、资讯、知识產权保护等的优势,参与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藉此推动本身更多的中游研究和科研成果商品化。早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在香港成立美国以外首个的创新中心,就是抓紧香港及邻近珠叁角地区的发展机遇。如果未来五至十年是全球產业变革的关键时刻,香港能否以创新方式达致“再工业化”并收復失地?就要端视本届政府是否具备发展大局的长远眼光和思维,為“再工业化”注入动力。

 

不过,单以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一项,就如政府就隧道的交通流量分佈进行了叁次研究一样,经过反反覆覆的研究却一直未有付诸实行。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够以最大的决心疏理困扰市民十多年的隧道塞车问题。

 

如对上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欢迎向廖长江议员反映。
地址:香港中区立法会道1号立法会综合大楼703室
电话:2576-7121
传真:2798-8802
电邮: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