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6 March
Home >  CGCC Vision > 
內地、香港經濟跨越挑戰迎機遇

曾俊華:冀香港發揮獨特競爭優勢

環球經濟自2008年以來先後經歷金融海嘯、歐洲主權債務問題、新興市場走資潮等危機。2015年環球經濟再次放緩,錄得六年以來最慢的增長。儘管2016年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分析,內地經濟仍然可以保持平穩增長,而香港面臨各種挑戰,應保持自身競爭優勢,發揮獨有角色,方能將香港和國家的經濟推上新台階。

內地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環球需求不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調低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3.4%。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也出現下行壓力,但曾俊華認為無需對中國經濟前景過於憂慮。去年內地經濟增長6.9%,儘管增幅減慢,但仍然高於發達國家,佔全球經濟增長30%。他又提到,國家正積極推動改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從投資和出口主導,轉型至以消費帶動經濟發展,預期不斷增加的中產階層將釋放強大內需和消費力,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另一道強大動力。

內需成香港經濟主要動力
香港屬於細小開 放型經濟體,2016年的經濟表現將無可避免受到外圍不明朗因素影響。香港經濟去年首三季溫和增長2.5%,短期內不明朗的外圍環境會繼續影響香港的出口 表現。曾俊華提醒須密切留意訪港旅遊業的放緩對零售、飲食、酒店等行業帶來的影響,以至對整體就業市場和經濟帶來的變化。此外,大型基建工程持續進行、本 地收入和就業情況穩定,均為本地消費帶來一定的支持,為內需提供強大動力。因此,內需將成為香港經濟主要增長動力。

寄望各界攜手把握機遇
曾 俊華深信,香港穩固的經濟基礎、香港人靈活創新、努力自強的本質,將是香港克服未來種種挑戰的重要優勢。國家和香港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中央“十三五”規 劃建議中便提到期望“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他寄語香港各界繼續同心合力,把握國家提供的發展機遇,推動內地市場與國際接軌 和融合,將國家的發展潛力變作動力。


 

 

余永定:刺激有效需求防經濟下滑

 

“十三五”規劃作為國家在2016至2020年的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核心概念是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實現此 目標,經濟增長要達6.5%,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依然巨大,只要政策正確,相信上述目標可望達成。

關注經濟持續下滑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6個月錄得下跌,余永定認為目前中國面對因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收縮,加上過度負債,企業債務佔本地 生產總值超過140%,PPI下跌使企業利潤下降、實際債務上升,導致企業減少投資及借貸,銀行亦因應企業還款能力下降而減少貸款,有效需求進一步下跌, 形成惡性循環,或會出現違約及不良債權等問題。若情況持續下去,可能有經濟硬着陸或金融危機的風險。

余永定認同中國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藉此解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即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為了預防經濟短期內進一步下滑,以免出現經濟硬着陸,他建議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去過剩產能、去庫存的同時提出相應補償,例如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從而刺激有效需求。

建議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
對於近期人民幣面對貶值壓力,余永定指出,若不干預匯率,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干預雖然可以維持匯率穩定,卻會消耗外匯儲備,例如去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5%,便消耗了5,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他認為不應輕易動用外匯儲備,中國應採用更靈活的匯率政策,建議人民幣匯率與一籃子貨幣掛鈎,但不公佈匯率波幅下限,以穩定人民幣匯率。

當然,中國一旦調整匯率政策,難免對香港帶來影響。余永定估計香港今年將面對嚴峻的挑戰,建議香港不要過度依賴人民幣國際化等政策,應加強競爭力,發展自身產業,以香港人的智慧及經驗定能克服困難。
 

 

孫彤:內地對開放香港服務貿易達最高水平

 

自2003年簽署CEPA以來,內地與香港的服務貿易不斷深化,十年間共簽署11份協議,對香港開放服務貿易達到最高水準。早在2011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於“十二五”末(2015年)基本實現內地和香港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孫彤表示,為了達到目標,2014年廣東與香港在CEPA框架下簽署《關於內地在廣東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廣東協議》),率先在廣東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去年在《廣東協議》基礎上,內地與香港簽署《服務貿易協議》 ( 《協議》 ),將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地域範圍擴展至內地全境。

首次引入國民待遇及負面清單
《協議》首次引入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開放方法,就“商業存在”的服務模式對香港實行國民待遇的部門增至62個,採用負面清單亦覆蓋134個服務貿易部門。孫彤提到,《協議》涵蓋以往所有服務貿易政策,是兩地簽訂CEPA的總結,亦首次明確“最惠待遇”條款,表明內地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提供優惠待遇,如有優於CEPA的也會延伸至香港,保證香港繼續享受內地最優惠的開放措施。


此外,為了配合國民待遇及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香港服務業到內地投資,將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香港企業只要按要求清楚申報,並符合程序,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備案表格,於內地建立公司。廣東去年開始實施備案制,來自港澳的企業即大幅增加。

內地積極配合實施《協議》
對於如何配合落實《協議》,孫彤表示,為使CEPA轉化成可實行的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已着手修訂有關法規及規章,而負責企業登記註冊的部門亦會做好準備,迎接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全國各省市的管理部門首次接觸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因此內地將加強培訓各省市官員,並向港澳企業推廣CEPA的服務貿易開放內容,讓企業學習從中覓得商機。


由於內地與香港的經濟模式、規模不同,儘管內地對香港開放服務貿易,香港企業到內地投資仍然不容易。因此,中央不斷推動內地各服務行業的改革,簡政放權。孫彤認為,香港服務業對內地來說是重要的夥伴,在多個行業都有合作空間及前景,孫彤建議香港業界深入研究《協議》文本及服務業的管理模式,並在內地服務業改革的過程中提出建議,推進兩地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實施。
 

 

岳毅:香港發揮全球離岸人民幣樞紐功能

 

對於早前離岸人民幣匯價及拆息大幅波動,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岳毅認為,香港部分人民幣業務增長減慢,包括人民幣存款及點心債,為香港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但強調此仍屬正常市場狀態,市場不必過慮。內地經濟轉型到位,長遠中國經濟將保持較好及較快增長,而人民幣將處於穩定合理水平。香港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有強大的人民幣流動性支持。

人民幣表現仍相對穩定
岳毅認為,近期人民幣大幅波動,主要因為人民幣登上全球市場舞台所致。他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目前取得諸多重大進展,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及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宣佈人民幣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等。他又指,雖然人民幣匯價波動加大,但相對一籃子貨幣而言仍保持穩定。

人民幣納入SDR後,引發全球資產配置的過程。岳毅預期,人民幣匯價無可避免受到全球經濟影響,改革壓力更大。不過,人民幣納入SDR,亦為人民幣債券及資產業務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香港地位無可取代
岳毅續指,變化中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雖然人民幣匯率波動不斷擴大,從原先的單邊升值轉為有升有貶、來回轉向,甚至出現較大幅度貶值。但離岸人民幣業務同時向新區域、新行業、新領域、新市場快速延伸,交易活動日趨頻密,產品創新持續高漲,跨境資金流動加快。

他認為,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隨着人民幣晉升為籃子貨幣,可見未來各國央行投資外匯儲備時都會加重人民幣資產佔比。同時,他們也會影響到機構及企業投資意願等,形成更大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香港是全球重要的企業財資管理中心,故此將成為跨境人民幣資金池主要接入點,外匯交易業務亦逐漸轉型。他相信,隨着本港人民幣業務融資功能增強,有必要把握“一帶一路”和“十三五”規劃的機遇,發揮全球離岸人民幣樞紐的角色。
 

 

李小加:香港須做好互聯互通角色

 

回顧過去內地及香港的經濟發展,由90年代初期至2009年的16年處於首次公開招股時代,內地經濟騰飛,香港則是獨立於內地市場的離岸集資中心。及至內地經濟的增長與開放時代,從2015年開始已進入共同市場時代。

港交所戰略規劃
在這新時代關口,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藉公司新標誌,闡釋港交所在共同市場時代之下的戰略計劃。新標誌由紅藍兩環相扣而成,既代表內地與香港,亦象徵東、西方互接。港交所的角色,正是透過連接內地與世界其他市場,建立互聯互通、產品聚集平台,重塑全球市場格局。

李小加指,港交所主要戰略計劃包括股票、大宗商品與定息及貨幣產品三方面。他認為,共同市場對香港而言意味着一方面憑藉地理及文化相近等優勢,為中國創造價值。與此同時,亦依靠法治、國際標準、完全企業管治及值得信賴的市場來營造國際吸引力,這形成了香港成功實現內地與世界的互聯互通的關鍵。

談到“滬港通”,李小加比喻這有如一座橋。港交所就像搭橋者,他說:“橋搭好了以後,不可能每天搬板凳坐着數橋上過了多少人。”“修橋”是給未來20年用的,不用時刻緊盯着交易量。

保持特色穩中求變
他預計,港交所未來整體的大方向不會變,但落實的步伐可能因應情況而異。中國市場勢將與全球市場融合,故無論是否與內地建立互聯互通機制,香港都不能避免受 中國的挑戰和風險所影響。因此香港要在保留核心價值和市場結構優勢的前提下創新求變,滿足內地投資者需求。而且,須加強互聯互通,將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投資 者共同的多元資產首選市場。

李小加認為,香港要成為亞洲重要金融中心,須確立股票、商品及貨幣定價,不能只滿足於股票定價。而且香港地方較小,難以建立倉儲及形成商品交易市場,但香港可以接通國際及內地商品市場。中國是大宗商品最大消費國,卻缺乏有規模的相關平台,他期望港交所可補上缺口,發展成國內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台。

汪濤:環球經濟金融形勢產生重大變化

 

目前發達國家經濟正逐步復甦,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及亞洲經濟聯席主管汪濤預計,美國啟動加息周期,資本回流,同時中國經濟放緩,新興市場亦面臨挑戰和震盪。此外,“超級”需求增長不再,科技和投資令供給大增,使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結束。而且隨着中國再進一步開放,汪濤認為,全球經濟金融形勢正出現重大變化。

她闡釋,產能過剩、低增長、低通脹是全球經濟中期的常態。預期中,美國經濟有望繼續一枝獨秀,並將引領全球增長。同時,全球貨幣政策正走向“美英緊、歐日鬆”的分化格局,美聯儲並開始進入加息周期。隨着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全球“金融過剩”情況面臨調整。

人民幣不會大幅貶值
近期人民幣表現備受關注,汪濤預計,由於人民銀行表明人民幣要與一籃子貨幣價值維持相對平穩,故今年內地經濟將繼續下行,料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將貶值5%,而雙向波動將會加劇,估計全年GDP增速為6.2%。在G20開會前,外匯儲備將維持在3萬億元人民幣水準,以維持人民幣匯價穩定。她強調,人民幣不會因美元升值而大幅貶值,一來要維持國際化進程穩定,二來避免引起市場誤解及恐慌。

 
樓價上升財赤擴大
在此情勢下,汪濤認為未來中國經濟走向,須留意經濟增長觸底回升、金融風險、資本外流走勢等問題。她估計,2017年內地經濟困難比現在可能還大,現時看到政府改革困難明顯增加,改革亦見必要,風險在於槓桿高、企業負債高的大環境下,信用有機會出現違約,影響市場信心及金融體系。

汪濤表示,近年內地經濟壓力都在加大,主要是內房去庫存情況還在進行中,若改革進行得比較快,2018年內地經濟增長將回升,並指出內房銷售雖已在好轉,一線城市樓價亦上升,但新開工量仍下降,故內地房地產投資以至固定投資,對其他行業的負面影響仍持續。她續稱,中國在促進增長、國企及金融領域等方面的改革仍會加速,預料今年中國財政赤字繼續擴大,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放鬆。